走向“十四五”:中国经济金融新格局
《径山报告》课题组 著
中信出版社 2021年9月
推荐语:
“强大国内市场”强调全国统一的市场以及对全球市场能够产生重大影响、对内循环与双循环能够形成有力支撑的大市场。尽管我国强大国内市场优势蕴藏着巨大潜力,但要转化成为现实优势,充分发挥效能作用,我国目前还面临不少障碍和挑战。《走向“十四五”》针对“十四五”时期的多个重大经济金融问题,从不同角度展开系统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
肖钢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资深研究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
《走向“十四五”》务实、深刻地分析了在当前特殊历史时期中我国强大国内市场的优势,探讨了提升金融体系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开放条件下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以及如何建设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等问题,并针对中国的储蓄率变化、全球“宽货币、低利率”环境、房地产金融三个具体领域进行了深入剖析。这些观点对我国下一步围绕“十四五”规划进行金融创新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也对下一步中国金融政策的制定有一定参考意义。希望大家以《走向“十四五”》为起点,广泛讨论、大胆创新、小心求证,开辟我国数字时代的金融行业新局面。
黄奇帆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走向“十四五”》聚焦充分发挥强大国内市场优势、塑造经济金融新格局这一题目,展现了国内市场的五大优势,其中一些数据能够直观说明中国的发展优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对于现存问题和改革建议的阐述也比较到位。“强大国内市场”这个概念值得进一步拓展,在逆全球化浪潮冲击的严峻形势下,如何将规模巨大的国内市场的消费优势转化为生产和创新优势,是内外双循环需要着力做好的一篇大文章。
刘世锦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内容简介:
《走向“十四五”》是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主办的《径山报告》项目2020年的研究成果,由综合报告和6个分报告组成。
本书从我国强大国内市场优势、储蓄率变化、全球“宽货币、低利率”现象、提升金融体系适应性、金融支持民企发展、房地产金融发展、防范金融风险等角度对“十四五”时期重大经济金融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提出政策建议。
本书提出,“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面临三大变化:一是人口红利和低劳动成本优势趋于消失,二是后发优势不再,三是相对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改变。
面对国内外更加复杂严峻的形势,“十四五”时期的中国经济必须深入挖掘和充分释放强大国内市场优势,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是,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技能人才占比,加快培育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体系;二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壮大国内消费市场;三是,构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四是,提升金融体系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和协调性;五是,推进房地产金融改革,促进房地产业长期健康发展;六是,以更高水平金融开放应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推动形成互利共赢局面;七是,保持金融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作者简介:
本书是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主办的《径山报告》项目2020年的研究成果,由综合报告和6个分报告组成。写作成员主要包括:肖钢、蔡昉、都阳、陆磊、朱鸿鸣、刘晓春、梁红、王信等(按章节顺序)。参与写作的成员均以个人身份参与研究。
肖钢,CF40资深研究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人行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总经理,中国人行计划资金司司长,中国人行行长助理、副行长。2004年至2013年任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13年至2016年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党委书记。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八届中央委员。
蔡昉,CF40学术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劳动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经济改革、收入分配等。
都阳,CF40特邀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副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担任《劳动经济研究》副主编。主要研究兴趣为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等。
陆磊,CF40成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曾任招商银行研究部高级研究员、总经理助理,广东金融学院院长,中国人行研究局局长、金融稳定局局长等。研究领域包括货币经济学、转型金融学、资本流动和均衡汇率、金融监管理论等。
朱鸿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改革、经济增长战略,合著有《金融的谜题:德国金融体系比较研究》《持久战新论:新常态下的中国增长战略》。
刘晓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系,拥有30多年银行从业经验。曾任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副行长、中国农业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浙商银行副董事长、行长。
梁红,CF40成员、高瓴资本产业和创新研究院院长。曾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部经济学家,高盛亚太经济研究业务部门执行董事、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及亚洲经济研究部联席主管,中金公司管委会成员、研究部负责人、首席经济学家等。
王信,CF40特邀成员、中国人行研究局局长。曾任中国人行货币金银局局长、驻法兰克福代表处首席代表、总行研究局副局长、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金融学会秘书部主任,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政策研究处处长,中金公司研究部、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宏观司研究人员。
目录:
序言
摘要
01充分发挥我国强大国内市场优势
我国强大国内市场优势的内涵
强大国内市场与对外开放
市场潜力转化为现实优势的障碍与挑战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02中国储蓄率变化、决定因素及其影响研究
中国储蓄率的构成及其变化趋势
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及其影响
储蓄率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储蓄率与危机时期的政策反应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03全球“宽货币、低利率”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全球“宽货币、低利率”是近150年来罕见的货币现象
我国“三元悖论”框架下的政策选择
新环境下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与转型
我国金融市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宽货币、低利率”环境下的潜在金融风险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04提升金融体系对经济转型升级的适应性
金融适应性的形成依赖四个要素
面向“十四五”时期的金融适应性
我国金融适应性存在的不足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05建设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我国民营企业经营和融资现状
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分析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06房地产金融发展的困境与破解
房地产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改革方向
构建多层次的市场化房地产金融体系
探索创新型的房地产公共金融体制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07开放条件下防范金融风险的难点与对策
国内外新形势下金融稳定面临的挑战
开放条件下防范金融风险的重点和难点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围绕实体经济进行金融创新,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在2020 年10 月29 日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
金融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下一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是金融业在数字经济时代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也是金融管理者、从事金融研究的专家学者、金融行业的从业者非常关心的问题。2020 年5 月23 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的金融创新指明了基本方向。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金融双向开放。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党中央的一系列举措,为中国数字时代围绕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打开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机遇。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多年来一直在探索中国金融的创新之路,本书更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时期,务实、深刻地分析了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国国内市场的优势,探讨了提升金融体系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开放条件下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以及如何建设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并针对中国的储蓄率变化、“宽货币、低利率”现象、房地产金融三个具体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这些观点为我国下一步围绕“十四五”规划进行金融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也对下一步中国金融政策的制定有一定参考意义。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数字化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新特征。随着中国率先布局数据要素并大力推进数字经济,一系列围绕工业经济的秩序将会被打破,一些传统的经济金融理论将会被改写。中国所推行的数字时代金融创新必须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存在。金融的核心是信用、杠杆和风险,数字技术正在改变信用体系、杠杆计算的方式和风险控制的模型,因此,我们即将面临的是金融体系的全方位的变革。这不是华尔街的金融体系,也不是以往的互联网金融所能够涵盖的,而是需要依据中国特色来进行创新,走出中国的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的道路。
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内外两个大局,是我国金融创新的基本出发点。围绕这一目标,面向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把握国情基本盘,树立中国金融理论自信。我国有经过历史检验的制度优势,能够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以“有为政府”协同“有效市场”,能够以国企立稳、以民企促活,能够打破三元悖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创新之路。现阶段我国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制造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些举世瞩目的成果为发展中国的数字时代金融理论奠定了基础,无论是金融管理者还是专家学者、从业者,都要在我们的制度自信基础上,树立金融理论自信,敢于开拓进取,从金融的本质出发,依据中国经验提出并实践中国的数字金融理论。
第二,发挥超大市场优势,用金融创新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劳动力群体。本书数据显示,中国有4 亿人属于中等收入人群,大致相当于欧美日的总和,拥有多达12 亿的互联网网民和超过11 亿的移动互联网月度活跃用户,2019 年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2019 年人民币信贷余额是全球第一,股票市场市值、债券市场托管余额均位居全球第二。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巨大的市场规模,为启动高质量内循环奠定了基础。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大量的产业生态还在较低水平上循环,迫切需要通过数字技术和金融创新来提升产业生态水平,促进高质量发展。
第三,迎接国际环境变化挑战,用数字科技促进金融双向开放。2020 年以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错综复杂,逆全球化、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博弈与对抗升级,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长期化、复杂化。面对这些挑战,中国金融业也必须抓住在内外经济循环之中重构金融秩序的机会。我们要主动应用数字科技,创新金融监管模式和服务模式,促进金融双向开放。
第四,抓住数据要素市场化机遇,探索利用“五全信息”的金融新框架。数字化基础平台实际存在“五全特征”(全空域、全流程、全场景、全解析和全价值),并给社会经济系统带来了“五全信息”。所谓“全空域”,是指打破区域和空间障碍,从天到地、从国内到国际可以泛在地连成一体。所谓“全流程”,是指关系到人类所有生产、生活流程中每一个点,每天24 小时不停地积累信息。所谓“全场景”,是指跨越行业界别,把人类所有生活、工作中的行为场景全部打通。所谓“全解析”,是指通过人工智能的搜集、分析和判断,预测人类所有行为信息,产生异于传统的全新认知、全新行为和全新价值。所谓“全价值”,是指打破单个价值体系的封闭性,穿透所有价值体系,并整合与创建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的价值链。现代信息化的产业链是通过数据存储、数据计算、数据通信跟全世界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正是这种“五全”特征的基因,当它们跟产业链结合时,就形成了全产业链的信息、全流程的信息、全价值链的信息、全场景的信息,成为具有高价值的数据资源。有了“五全信息”和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金融业就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并可以基于此发展金融科技,构建金融新框架。
但是,金融科技并没有改变任何金融传统的宗旨以及安全原则,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科技+ 金融”,还是“金融+ 科技”,都不仅要把网络数字平台的好处高效地用足、用好、用够,还要坚守现代金融形成的宗旨、原则和理念。金融科技有两个基因,一是互联网数字平台的基因——“五全信息”,二是金融行业的基因,在一切金融业务中把控好信用、杠杆、风险的基因。互联网运行有着巨大的辐射性和无限的穿透性,一旦与金融结合,便既有可能提升传统金融体系的效率、效益和降低风险的一面,也有可能带来系统性、颠覆性的危机的一面。金融创新不能违背金融运行的基本原则,必须持牌经营,必须有监管机构的日常监管,必须有运营模式要求和风险处置办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是“坚持系统观念”。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这一原则也是构建数字时代中国的金融体系必须遵循的,我也衷心希望金融业的同人能够前瞻性思考,办好金融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也希望大家以本书为起点,广泛讨论、大胆创新、小心求证,开辟我国数字时代的金融行业新局面。
黄奇帆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