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论坛
动态
招聘
信息
经济运行的真相 作 者 : 高善文 著 出版方 : 中信出版社 日 期 : 2020年3月
未收藏
内容简介

 

经济运行的真相

高善文 著

中信出版社 2020年3月

推荐语

  《经济运行的真相》以科学方法论为基础,脚踏实地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以广阔的视野和生动流畅的文笔,向读者简明地讲述了复杂的中国故事。

——金中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执行董事

  从讲故事开始,把历史案例和经济周期紧密结合在一起,运用合理的逻辑进行推演和预测,让未来成为过去的重复,于是乎经济运行的真相浮出水面。善文果然擅文!

——张晓慧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

  关于中国经济的走势与真相,不仅中国人关心,大多数别国的企业、投资者与政府也关心。21世纪以来,中国已是世界经济增长率尤为重要的贡献者,一方面中国的增速放缓令许多国家担心,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因为在多维度上的结构转型较快,而系统数据缺失又让许多人看花了眼。要把经济运行的真相讲得明明白白真不容易。如果要在业界找经济学家高手,很难找到比高博士更高之手、更善于文的人了。这本书中的文章不仅让读者很快看到一些重要经济现象背后的逻辑,而且常常由于高博幽默的语言在会心一笑之中得到了思考的促进。如果你要了解业界高手如何理解经济运行的真相、如果你要学习如何生动地去描述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与答案,这都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魏尚进  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


作者简介

  高善文,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委员,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独立董事,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北京大学北京金融校友会副会长。

  高善文博士专注于追踪、分析和预测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研判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资本市场受到的影响。他在中国通货膨胀形成机制、产能周期波动和资产价格变化等领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并建立起独立的逻辑分析体系。著有畅销书《经济运行的逻辑》,该书详细介绍了他的经济分析体系和思路。

  高善文博士为北京大学理学学士(1988—1992)、经济学硕士(1992—1995)、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1999—2005)。他曾先后在光大证券(2003—2007)和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1995—2002)工作,2007年加入安信证券。


内容简介

  21世纪头十年,中国快速成长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随后十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转型艰难推进。在纷繁复杂的形势变化下,如何把握经济运行的真相,读懂表象背后的逻辑,便是本书的着眼点与立足点。

  全书一共7章,开篇概述宏观经济研究方法总论,然后就近十年经济发展的热点与难点进行了深入讨论,分别涉及宏观经济走势、通货膨胀、产能过剩、房地产与城市化、影子银行、国际贸易摩擦等问题。同时,本书结合作者长期从事资本市场研究、精确预测宏观经济走势的经验,为商业领域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一套独特的经济分析框架,以期穿透历史真相,把脉经济规律,洞悉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向。


前言

第一章  研究方法总论
光线是可以弯曲的 ——关于研究方法的随感
我所理解的市场研究

第二章   把脉宏观经济 
三十年未有之变局 ——中国潜在增速的趋势转折 
中国经济转型的国际比较
防范金融危机的三个重要问题——预警可行性、传导机制与政策干预
消费降级为哪般 
人民币汇率何处去 

第三章  物价的真相
中国可贸易部门的通货膨胀 
中国的食品通货膨胀
刘易斯拐点与中国的食品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中枢抬升的再回顾 

第四章  产能过剩的真相 
关于产能过剩原因及表现的探究 
去产能政策影响知多少

第五章  房地产的真相
反腐败让房地产市场加速回归正常化
中国的城市化与房地产市场

第六章  影子银行与宏观杠杆问题的真相
交易费用与余额宝的兴起 
影子银行体系的兴起与变迁
关于影子银行与宏观杠杆问题的观察

第七章  国际贸易摩擦的真相
国际贸易摩擦的由来和前景
国际贸易环境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尾声

高中生活二三事 

时光的刻痕


前言

  承蒙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编辑部廉薇女士的热情鼓励和一再催促,我终于将过去的一些文章编选整理成册,适当补充了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以期尽快付梓,与朋友们见面。

  其中一部分文章曾经收在《经济运行的逻辑》一书中,这次编辑的时候重新收录进来,另外一部分文章主要是2013年以后的一些研究和思考。尾声收录两篇散文,一篇为纪念高中毕业三十年而写,另一篇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而写,由于文笔轻松,当时在网络上颇有一些点击量。

  结合过去的经验和教训,这次收录的文章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阅读的趣味性。这既包括文字上的趣味性,也包括观察和思考方面的趣味性。例如,书中收录了关于反腐败与房价变化的一些观察,这类文章读起来颇有趣味。

  二是时间的沉淀。作为商业机构,我们高度关注经济的起伏和市场的涨跌,并时常做出预测。从事后来看,这些预测有的正确,有的错误。即使对于正确的预测而言,时过境迁,相关的研究报告也早就失去了意义。有一些报告经历了时间的过滤和岁月的沉淀,似乎仍然留有当时思考的余香,具有更长远的价值,我试图将这些报告编选在册,多少算是敝帚自珍吧。

  三是在写作时,这些文章是否引起一些关注和讨论,是否产生了一些社会影响。我觉得这些文章就像老照片一样,记录和映照着过往的点点滴滴,在当前可能也是有认识和思考价值的。

  从编选后的结果看,书中大致收录了这样一些内容。

  第一章是关于研究方法论的认知及感悟,其中结合了对科学史的粗略了解、日常阅读学术文献的体会和领悟,以及长期观察和思考经济现象的心得感受。这些关于研究方法的总结必然是不全面和不准确的,也许甚至是肤浅的,但叙事的故事性很强,多少算是千虑一得吧。

  第二章主要收录了2010年底我和同事们对2010—2020年中国长期经济趋势增速的思考和估算。十年以后来看,其中的一些关键估算结果与后来的事实十分接近。例如,当时我们认为2020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将下降到5.5%左右,现在看来这一推断的偏差不会很大,这可能有一定的侥幸成分。但是,我们当时强调的一些经济趋势减速的结构性因素和力量无疑是比较正确和完备的,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2020—2030年经济趋势的变化。

  2019年底,我们将中国经济过往十年所经历的转型,放在东亚经济体的背景下进行了对照和比较,并对2020—2030年的中国经济走向提出一些判断。相关文章也一并收录在这一部分。

  第三章是对于物价变化的一些观察和思考,这些文章的时间跨度差不多有十五年,在点滴的积累中认识得以深入。其中,2003年,我和同事们比较了中国和美国工业中间品的价格指数,发现其自1996年以后呈现高度同步的特征。我们将此归因于汇率制度的安排,并作为理解此后中国价格和全球价格相互作用的重要支点。

  2010年我们仔细比较和分析了不同种类谷物长期的价格变化,断定中国已经走过了刘易斯拐点,由于食品等门类的相对价格加速上升,一般消费物价的波动中枢因此提高了1~2个百分点。2015年底我们对这一预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其阐释的机理和推断的结果大体上都是正确的。我们当时还进一步检讨了这一变化可能对收益率曲线和汇率等金融市场关键价格信号产生的影响。这些发现和认识对于我们理解当前和未来的物价变化过程仍然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是关于产能过剩的研究。我们使用工业行业盈利能力相对于长期趋势的背离程度来衡量产能过剩,并使用周期性因素和所有制因素(主要是考虑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来共同解释该指标在行业间的分布差异,认为市场的自发力量能够并且的确在促进市场的出清,但在国有企业相对集中的领域,市场出清的节奏更加缓慢。后来供给侧改革显著加速了市场的出清过程,特别是在国有企业集中的领域似乎更加如此。

  基于行业是否受到供给侧改革的强烈影响,我们进一步将工业行业分解为两个类别,观察其价格、产出、盈利和投资等关键指标的变化。看起来这一做法很好地孤立、描述和刻画了供给侧改革的影响及其程度,这对于我们理解2016年以来许多重要的宏观指标的变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视角。

  第五章是关于房地产的研究。2017年我使用小学在校生数量增长来描述城市的人口流入压力,试图解释不同城市之间长期房价上涨压力的差异,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并揭示了2012年以来中国城市人口逐渐向少数大城市加速集中的重要趋势。我与同事们还结合城市建成区面积、常住人口等数据,讨论了土地批租制度对土地供应和房地产市场的潜在影响,以及估算房地产库存、探索并推断市场短期景气变化的方法。

  第六章,我从市场的角度探讨了影子银行体系兴起的原因和影响。特别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和比较市场化存款利率的变化,我试图强调旺盛的资金需求(相当一部分可能来自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监管政策对表内放贷形成的约束,可能是这一体系兴起的最重要的宏观背景,其中需求的原因可能是主导性的,影子银行的持续演化是监管约束下对需求做出的反应。这一认识也延伸到对去杠杆政策的思考。

  最后一章,作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访问团的成员,在过去数年中,我随论坛成员们多次拜访了美国政府相关部门和华盛顿的智库,这为理解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提供了不少一手资料和观察视角。基于亲自经历和广泛的社会关切,我对中美贸易摩擦进行了一些讨论,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这样的工作是否成功,能否引起足够广泛的阅读兴趣,并令人有所收获,只能由读者来判断。

  在多年的工作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同事的热情帮助和指点。就本书而言,我要特别感谢罗斌、莫倩、柳世庆、尤宏业、高伟栋、姚学康、郭雪松和袁方等同事和朋友,他们卓越的数据搜集和处理能力、细致的逻辑分析和推演能力、准确透视和洞察经济现实的能力,都给了我巨大的帮助。在此,我还要感谢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编辑部的廉薇、苏向辉,中信出版集团乔卫兵总编、灰犀牛分社黄静总编以及李媫婷、李亚婷、程璞玉几位编辑的悉心帮助,是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才得以让本书最终付梓。

 当然,本书中的所有错误和遗漏,由我来承担责任。


 
高善文

2020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