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论坛
动态
招聘
信息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地方政府能做什么?
时间:2020-12-11
音频: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地方政府能做什么?

在当前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和疫情冲击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我国营商环境的提速优化与投资空间的加码拓展再次成为关键话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近日《人民日报》文章再次指出,“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的确,营商环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往往关系到当地能否顺利招商引资,关系到企业家能否一心一意在当地谋发展,关系到市场主体活力能否充分释放,已经成为影响地方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变量。

就在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明确了5个方面25项重点任务,对下一阶段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作出部署,旨在将新理念、新思路贯穿于“十四五”时期营商环境建设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诚然,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地方版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密集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但也必须看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堵点”“痛点”仍然存在,不少壁垒和束缚亟待消除。

“简政放权”为何总是体感不明?

地方政府在行政审批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权力。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顾问、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著作《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中,用一组数字说明了问题:3-5年前,一个地方政府的各种审批事项能够达到1.2万-1.5万项,仅经济类审批事项就有2000项之多,还包括行政类、民事类等。

黄奇帆 著

中信出版社  2020年8月

随着中央明确要求“简政放权”,各级政府都在清理审批事项,清理数量能够达到5000-7000项。其中,各级政府经济类审批事项大概能够清理掉2/3,仅保留600项左右,效果显著。

但是,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企业投资生产经营中,还存在不少“堵点”“痛点”。

“真正的放权,是要把影响企业办事效率的重要审批事项下放或取消。”黄奇帆在书中直言,一些碎片化的、细枝末节的、无关痛痒的权力尽管被下放,但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感受来看,似乎跟以往相比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差别。

例如,对于企业经营发展无关痛痒的,只有不到1%的企业涉及的小政、小权,其下放、取消的意义就不大。而对于一项与成千上万家企业的经营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的权利,其审批事项的简化就会让大多数企业受益并提高效率。

又如,原本一些需要走审批流程的事项,后来让备案处理。看起来似乎简化了流程,但有时候备案涉及的环节极其烦琐,比正式的审批制一点都不少,这种备案处理实际上还是“换汤不换药”。

再如,很多事项的审批流程是串联的,为了办成该事项,企业需要跑五六个部门,如果平均一个部门等待审批的时间是一周,那么整件事办成就需要花费一两个月。最好的方式是,审批流程只有一个窗口,只盖一个公章,这样一次性就可以把事情办成。

黄奇帆在书中指出,在这个方面,我国诸多地区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中,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办事只要跑一次”的理念,非常有推广价值——

对于涉及五六个部门审批的事项,“只跑一次”并不意味着其他部门放弃审批,实际上只是将五六个部门原来的串联审批改为并联审批。办事企业主需要进入任意一个部门,其他部门就配合进行并联审批,从而提高办事效率。

“只有这样的办事方法才能真正促使制度成本下降,政府工作人员才能真正成为老百姓的公仆,政府机关才是真正为市场服务、为企业服务。”黄奇帆称。

地方政府是否真的“难有作为”?

在黄奇帆看来,改善政府的服务方式是改善营商环境的关键之一,关键之二则在于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无疑,企业在低成本环境下经营,更容易产生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好不好,一条很重要的标准就是企业运营成本低不低。

而想要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税费成本、融资成本、物流成本、要素成本和劳动力成本都是要害。

看上去,对于这五个方面,政府似乎都“难有作为”,但事实并非如此。在《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一书中,黄奇帆逐一解析。

第一,降低税费成本。

税收是营商成本的重要组成,但减税的政策是由中央来制定的,地方政府不能胡乱作为。黄奇帆强调,如果有比较好的减税想法,应该跟国家税务部门研究后报送国务院审批,甚至可能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并通报,这是因为税率的任何变动都可能触及法律的更改。

在他看来,要降低营商成本,一方面要用足、用好中央对一些高等技术、新兴产业等鼓励类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让企业切切实实分享税收优惠红利。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该认真研究自己能够做主的收费项目,能降的尽量降,能豁免的尽量豁免,尽力为各类企业尤其是困难企业降低成本。

第二,降低融资成本。

人们普遍认为,降低融资成本是地方政府无能为力的事情,因为贷款的基准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浮动利率又是由各地商业银行管理。然而,全社会融资成本不仅由利率决定,还受到融资结构、管理激励措施的影响。

黄奇帆提出,地方政府为降低地区融资成本至少有三个方面可以着手:其一,改善地区融资结构,降低企业高利息融资比重;其二,发展产业链金融,以增强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其三,通过优惠政策增加小微企业的资本信用。

譬如,在改善融资结构方面,如果一个地区融资中,银行贷款占比不到50%,其他的都来自小贷公司、信托公司,融资难、融资贵就会成为这个地区的大问题。

这是因为,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可能普遍超过10%,甚至达到15%-18%。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就应当有所作为,优化该地区的融资结构,让企业有机会从直接金融体系的渠道融资。

“具体来说,就是要平衡好三种融资渠道的比重”,黄奇帆分析认为,“例如银行贷款占到60%-70%,资本市场股权融资或债权融资占到20%-30%,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控制在10%-20%,这样的比例就是合适的。”

第三,降低物流成本。

黄奇帆指出,物流成本的下降,实际上都掌握在各级政府手中。

首先,中国物流成本高的首要原因就在于铁路运输没有利用好。而铁路运输之所以发展不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多数开发区物流运输的“最后一千米”都没有铁路。

其次,中国缺少铁路、公路联运,铁路、水路联运,或者铁路、航空之间无缝对接的多式联运。各个地区基本上没有这样的物流指挥部和多式联运公司,最后企业可能要白白增加15%-20%的物流成本。

图片

2020月10月,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河南省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破除多式联运“中梗阻”

最后,我国企业布局不够合理,缺少产业链集群。一家企业坐落在城市的东边,但所需原材料、零部件却在城市的西边,公司在几十千米甚至数百千米的路程频繁地运输货物,看起来很繁忙,实际上都是浪费。

这些因素都表明,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既掌握在企业的手中,也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地方政府完全可以在降低物流成本上积极动动脑筋。

第四,降低要素成本。

要素成本包括土地成本、房地产成本、天然气成本、煤油成本、蒸汽成本、电力成本等。这些要素尽管都是上游资源,政府似乎“难有作为”,但实际上是可以协调的。

以房地产成本为例,地方政府如果“唯利是图”,将土地出让金定得高一点,财政收入就会上去了,但这样一来,投资环境就被破坏了。

“总之,包括要素成本在内的各项企业经营成本,70%-80%都掌握在地方政府和企业自己手中。一定不要等着中央有关部门来降成本,尽管打破一些成本需要中央部门下定决心,但更多的成本实际上与地方政府和企业自身运作方式有关。”黄奇帆强调。

第五,用好人才红利,降低劳动力综合成本。黄奇帆认为,全球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动,下一轮产业发展需要更多比例的大学生。而在吸引、培养白领人才方面,地方政府能做的还有许多。

综上来看,改善营商环境之要害,仍在于地方政府和企业自身。结合当前“双循环”新格局大背景来看,政府不仅需要鼓励要素流量的开放,更要下定决心实现制度环节、规则环节的进步与变革,构建真正富有生命力的营商环境。

未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