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论坛
动态
招聘
信息
2018年第3期(总第35期)
时间:2018-06-26
专题
中美贸易战的回顾与展望/余永定

中美经贸争端事实背景与判断/卢锋

中美贸易冲突对两国经济的影响/哈继铭 邓扬眉

中美贸易摩擦与全球贸易体系/Robert Lawrence

中国高科技制造业的外商直接投资/Mary Lovely 黄子璇

中国与美国:系统性问题/Fred Bergsten

日美贸易摩擦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缪建民

改革实践
中国经济改革及中期增长展望/Nicholas Lardy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进展与差距/张 斌 邹静娴

事实胜于雄辩:关于中国外汇政策的反思与前瞻/管 涛

金融实务
中国货币政策的分配效应研究/傅 勇 孙国良


中美贸易战的回顾与展望
余永定

  摘要:美方发动贸易战主要原因有中美贸易逆差太大、中国没有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承诺、通过不公正手段获取美国技术三个方面,但是中国学者存在不同看法。笔者认为,中美确实存在贸易逆差,但没有美国说的那么大;中美贸易失衡有美国企业竞争力下降、国内储蓄率不足和美国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等原因。美国从双边角度强调中美逆差而忽略中国为降低贸易失衡作出的努力是不公平的。事实上,中美贸易是美国用“绿纸”(纸币美元) 换取了中国的真实资源。从美方统计数据来看,中国也不存在操纵对外投资获取美国技术的行为。中国应该“两条腿走路”,坚持在WTO 框架下进行双边谈判。与此同时,必须认识到中美贸易摩擦是一场“持久战”,中国不能被拖住改革开放的进程,反而应该抓住贸易摩擦带来的机遇,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尤其是金融服务业市场开放。
  关键词:中美贸易战,贸易逆差 WTO承诺 技术转让

  注:作者余永定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全文链接


中美经贸争端事实背景与判断
卢锋

  摘要: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对华经贸政策发生了系统转变,中美经贸关系随之而变。本文通过系统梳理特朗普上台以来对华经贸政策的演变历程,提炼出美国对华经贸政策转变的特点,并从美国经济内外困境、美国短期政治形势、特朗普执政团队立场取向、中国发展体制政策特点等方面对美国对华经贸政策转变的背景根源进行考察。这种变化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系统分析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原因,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双方策略选择空间与本轮争端的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美贸易 争端 背景 根源

  注:作者卢锋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全文链接


中美贸易冲突对两国经济的影响
哈继铭 邓扬眉

  摘要:近年来,中美贸易差额逐年上升,美国对此愈加不满。特朗普上台后,采取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试图扭转局面,中美贸易摩擦有加剧趋势。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是美元与黄金脱钩后仍保持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加工环节、美国储蓄率过低等,而人民币汇率以及政府补贴并非是造成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此外,中美贸易摩擦一旦升级,对中美两国的经济、贸易以及资本市场等均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并不统一。此外,中美两国在经济上存在较强的互补性,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关键词:中美贸易冲突 美元地位 全球产业链 储蓄率

  注:作者哈继铭系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邓扬眉系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研究助理。

全文链接


中美贸易摩擦与全球贸易体系
Robert Lawrence

  摘要:特朗普上台后,美国针对中国实施了报复性关税政策和301 调查,并在技术转移以及海外投资等领域挑起了争端,给两国经贸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对全球产业链以及世界贸易组织(WTO) 制度带来了严重的损害。短期,中国可能会采取贸易管理方式,减少对美顺差,增加美国商品的采购量。中期来看,两国贸易战可能会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两国经济发展和全球贸易稳定;但有可能会促进区域性贸易协定,使得区域贸易合作被动加强。长期来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须对内建设有利于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对外扩大开放并加大全球化力度。
  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 WTO规则 全球贸易体系

  注:作者Robert Lawrence 系PIIE 非常驻高级研究员,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贸易与投资教授。

全文链接


中国高科技制造业的外商直接投资
Mary Lovely 黄子璇

  摘要:通过对外资在中国的资产、盈利以及出口等方面的占比研究发现,近年来外资在中国高科技制造业的价值有所增长,但在2011 年至2016 年期间,该领域的外资资产份额却有所下降。尽管如此,外资企业仍然是中国大多数高科技制成品出口的来源,而且主要来自全资外国公司。尽管中国国内经济取得显著发展,但中国高科技制造业及其出口仍然与外商投资活动高度相关。
  关键词:高科技制造业 外商 直接投资

  注:作者Mary Lovely 系PIIE 非常驻高级研究员,黄子璇系PIIE 研究分析员。

全文链接


中国与美国:系统性问题
Fred Bergsten

  摘要:崛起的中国与传统领头者美国必须寻找一条出路,以避开通常会导致冲突的“修昔底德陷阱”。通常有三种可能的后果:第一种可能是“G-0”僵局,这会使世界在一种无有效领导状态中挣扎,就像20 世纪30 年代的国际局势,抑或是在与当前规则和国际制度的对抗中获胜。第二种可能是崭新的“G-1”模式,中国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第三种可能是“G-2”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中美两国以新的“霸权联盟”形式,通过其他国家在具体问题上的协助,顺利展开合作。现在的中美两国通过解决当下的冲突,展示一种“G-2”模式的全球领导力,从而进一步增强而非削弱国际体系。
  关键词:中美经济 系统性问题 未来格局

  注:作者Fred Bergsten 系PIIE 高级研究员。

全文链接


日美贸易摩擦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缪建民

  摘要: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发酵的大背景下,20 世纪日美贸易摩擦提供的镜鉴和启示是,汇率调整并非缓解贸易摩擦的有效手段,应对贸易摩擦的经济冲击需保持政策定力,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谨防资产泡沫和产业空心化,高度关注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长期影响。
  关键词:日美贸易 贸易摩擦 经验和教训

  注:作者缪建民系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全文链接


中国经济改革及中期增长展望
Nicholas Lardy

  摘要:中国经济在过去40 年的增长主要归因于市场力量崛起和私营企业扩张。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增长减速并非是伴随经济发展而不可避免的结果。贸易顺差占中国GDP 的比重从2007 年的8.7% 缩减到2016 年的2.2%,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其他因素还包括国有工业和服务业企业的资产回报率下降。如果未来不能实现比近几年更为深远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国可能很难保持6%~7% 的增长水平。
  关键词:经济改革 增长展望

  注:作者Nicholas Lardy 系PIIE Anthony M.Solomon 高级研究员。

全文链接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进展与差距
张 斌 邹静娴

  摘要:本文观察了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进展,并与高收入经济体类似发展阶段展开了对比。中国经济在2010—2012 年期间跨过了工业化高峰期,此后经济活动正在从制造向服务转移。工业化高峰期以后,投入、生产和产品多个环节共同显示制造业升级总体态势良好,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有更快发展,消费、投资和出口更加平衡。这些结构变化轨迹与高收入经济体类似发展阶段的历史经验高度一致,表明中国仍在迈向更高收入水平的正常轨道上。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占比偏低;政府服务占比偏低而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偏高;私人消费占比偏低,投资占比偏高,尤其是建筑安装类投资过高。弥补这些差距需要推动“从发展到服务”的政府职能转型,进一步提升城市化率。
  关键词:结构转型 跨国比较 “补短板”

  注:作者张斌系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邹静娴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全文链接


事实胜于雄辩:关于中国外汇政策的反思与前瞻
管 涛

  摘要:本文从外汇政策“不可能三角”视角入手,以结果为导向,阶段性地检讨前期中国的汇率政策、外汇储备干预和资本流动管理等政策措施。重塑公信力是汇率维稳成功的关键;前期贬值压力下汇率浮动的风险不可低估。外汇储备是留着用的,不是攒着看的;保外汇储备不是保规模,而是保信心。前期加强资本流动管理是情非得已,对资本流动管理的效果需要客观评价。结论和建议包括:应对资本流动冲击的汇率、储备和管理三个外汇政策工具各有利弊,政府必须排出政策目标的优先次序;实现外汇政策目标的关键在于取信于民;资本流动管理要熟悉、了解国际规则,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实施管理;资本流动管理只应作为临时性的手段,一旦市场趋稳应及时调整。
  关键词:外汇政策 反思 前瞻

  注:作者管涛系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

全文链接


中国货币政策的分配效应研究
傅 勇 孙国良

  摘要:货币政策并非分配意义上的中性,其分配效应取决于经济中的所有权结构、收益率分布、市场摩擦、转轨因素等异质性和专用性条件。本文研究表明,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掌握生产性资本和土地剩余价值群体的收入,减少依赖于工资、固定利息群体的收入,从而扩大收入差距;抬升资产价格、减少债务负担,减少以银行储蓄为主群体的实际财富;在中国金融基础设施发展不完善、股票市场不成熟、债务融资为主、城镇化率较低、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均衡以及劳动力流动程度依然较低的情况下,扩张性货币冲击往往有利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
  关键词:货币政策 收入分配 财富分配 经济转轨

  注:作者傅勇系中国金融40 人·青年论坛研究员,孙国良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本文为中国金融40人·青年论坛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经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组织专家进行讨论和评审。

全文链接


未收藏
相关新金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