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论坛
动态
招聘
信息
GDP增速目标6%+,为全面深化改革打开空间
时间:2021-03-06
  《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有三个关键点值得重点把握。其一,通过适度放松对经济增速的要求,为改革提供空间。其二,政策方向基本确定,外部不确定性是影响政策节奏的关键。其三,碳达峰目标会带动一系列新政策出台,由此带来的结构效应值得关注。

一、6%的增速目标下,各级政府稳增长压力显著下降,为全面深化改革打开空间

  2020年,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

  为确保中国宏观经济稳定,完成“六稳”“六保”工作,宏观政策力度明显高于过去数年。扩张性的托底政策为稳定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叠加出口和地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中国经济在二季度企稳并回升,全年GDP实际增速2.3%,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

  考虑到2020年的低基数,2021年完成6%的经济增速目标基本上没有悬念。

  报告中说的很明确,制定偏低的目标有两个考虑:一是保持目标的连续性,二是给推进改革提供空间。

  对于各级政府而言,2021年的稳增长压力可以说是近十年以来最小的一年。这为全面推进改革提供了充裕的腾挪空间。

  例如,在稳增长压力较大的时期,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就会更高,无形中增加了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效调控机制的难度。如果稳增长的压力小一些,地方政府也可以把重点放到调结构上,更多的财政资源可以配置到更有效率的方向和部门,如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环保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政策方向基本确定,外部不确定性是影响政策节奏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宏观政策更加强调灵活适度、提质增效和预调微调。就在过去两个月里,市场围绕“不急转弯”的政策表述展开了许多讨论。

  报告基本给出了明确答案:

  财政方面,预算内赤字率略高于市场预期的3%,但低于去年。专项债额度也略低于去年,同时不再发行特别国债,整体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收缩1.5万亿元左右。

  货币方面,“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的表述或许意味着,10%左右的M2增速是适宜的,至少不会有太大偏离,但13%左右的社融增速很可能偏高了。

  同时,“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隐含了债务扩张增速的上限,也就是10%-12%左右。

  两者相结合,去年四季度基本可以确定成为本轮信用扩张的顶点。全年来看,信用扩张减速是相对确定的方向。

  外部不确定性是决定今年宏观政策节奏的关键变量。这种不确定性既来自贸易层面,也来自金融层面。

  国外经济的复苏进程基本取决于疫苗的推广。但即使在最乐观的情况下,预计疫苗也只能在发达国家得到比较好的普及。

  外部经济复苏情况会通过出口影响到国内经济,但影响机制与过去有很大区别。

  一方面,经济复苏会带动外需增加,拉动中国的出口;

  另一方面,疫情对发达国家供应端的影响会消退,中国在疫情期间额外获得的出口份额大概率消失,至少部分消失,这会抑制出口。也就是说,2020年我们看到的出口故事要倒着讲一遍。

  与此同时,近期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性显著增强,发达国家央行与市场主体的博弈还在升级,很可能成为未来金融市场再次出现剧烈波动的导火索。

  考虑到外部不确定性可能影响到国内经济复苏进程和金融市场稳定,在宏观政策大方向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如何把握政策节奏是关键。

  从报告的表述来看,政策节奏基本取决于经济的复苏进程。特别是货币政策方面,强调“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这或许意味着货币政策可能会随时出现调整。市场可能难以形成稳定预期,而一旦市场对经济和政策的预期出现比较明显的分歧,各类资产价格的波动率可能就会提高。

三、“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新政策会带来结构效应

  去年9月份,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未来5到10年,“碳达峰、碳中和”很可能成为结构性政策出台的重要目标和依据。

  年初至今,中央各部委和地方政府都已经做出相应的政策规划,并陆续公布了一系列政策方向。

  例如,1月26日工信部明确提出“钢铁压减产量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重要举措”、“确保2021年全面实现钢铁产量同比下降”。

  这意味着过去十余年里我国钢铁产量连年增长的状态将在2021年宣告结束。

  此外,甘肃、内蒙等省份提高了对高耗能行业的电价,山东则要求加大对煤电的压减力度。

  与宏观政策不同,这些政策会带来许多结构性的影响。

  被列入高耗能、高碳排放的行业会受到更多投融资层面的限制,间接促使相关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为降低碳排放,工业品产量或许会迎接新一轮的政策调控,其效果或许不会弱于2017年的“去产能”。

  与此同时,有关绿色融资、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的话题会在市场上引发更多的关注和讨论,与之对应的产业政策也会陆续出台,相关行业和企业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未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