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论坛
动态
招聘
信息
助力保险业高水平开放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2-12-10 作者:任春生

  提要:中国保险行业要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形成对全球保险资源的引力场,仍需深耕国内市场体系建设,破解不利于畅通国内循环的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市场潜力。对此建议:一是健全保险市场基础设施体系,二是打通业内外数据,互联互通,三是促进风险保障结构科学合理。

  在服务企业走出去方面,保险业肩负金融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使命,还要为中国企业有效管控海外风险提供必要支持,需要持续加强全行业统筹谋划:一是加大外向型风险保障供给,二是深化跨境承保资源整合,三是助力完善国际市场规则。

  开放的过程中也要关注跟随海外资本而来的风险,尤其防范系统性风险传染。中国保险市场“引进来”要始终保持积极谨慎。上海保交所正在银保监会和上海市政府的指导下,探索交易所国际会员管理机制,建立风险等级与监管强度相匹配的差异化监管体系,充分对接自贸区贸易便利化措施以及配套财税政策,吸引更多外资保险机构登陆国内市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新征程上进一步促进开放发展,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根本遵循。上海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基本建成了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作为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保险交易所立足枢纽型基础设施,编织保险要素跨界、跨域、跨境的开放融合网络,支持保险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结合大会主题和近期工作实践,我汇报几点认识思考。

对保险业深化高水平开放的认识

  2022年,全球政治经济形势跌宕起伏。俄乌冲突仍在持续,局部强度有升级态势,全球能源、粮食和大宗商品供应危机加剧,美元资本加速回流,贸易保护、科技遏制等逆全球化操作频现,叠加技术进步放缓、人口老龄化等趋势性影响,进一步打击了全球产供链和贸易、投资活动。世界经济低位徘徊,人类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经受着严峻考验。历史的看,采取“以邻为壑”的激烈对抗模式,难以重新建立全球经济再平衡的结构,合作共赢才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前不久结束的G20峰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畅通世界经济运行脉络”的重要倡议,重申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深化对外开放,既是我国助力世界经济复苏、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是整合联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由路径。

  过去十年,我国保险业在深化对外开放中得以长足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持续拓展全球市场,在北京、上海等区域中心市场,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已达到20%。强化“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开放新格局,是保险业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支撑。要实现这个目标,一是要加速国内保险市场成熟,稳固国内循环基本盘;二是要激发向外潜力,深度参与国际市场;三是要不断深化制度型开放内涵,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

  上海保险交易所是国家“深化金融市场体制改革,促进保险业对外开放战略”的产物,在全球具有创新意义。保险的交易方式与证券、期货等金融产品不同,业务流程节点多,生产链条长,参与对象多,行业内的闭环交易场景少,与上下游、境内外联动的开放场景多。因此,上海保交所不仅是简单的“交易保险产品”,而是以保险为主线,提供集中运营服务,促进保险要素优化配置。我们致力于打造“生产、交易、服务”于一体的网状生态,积极融入保险业国内国际双向开放新格局中。

夯实基础加速国内市场成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我国保险市场规模已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位,但保险密度、深度还不高,特别在数字科技应用、多层次风险分散体系方面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巨灾、农业、建筑工程、健康养老等领域的保障缺口还比较大。要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形成对全球保险资源的引力场,仍需深耕国内市场体系建设,破解不利于畅通国内循环的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市场潜力。

  一是健全保险市场基础设施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是金融市场成熟的重要前提,我国保险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价格机制不够透明,清结算体系不统一,风险信息披露不充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风险累积。2019年,中央深改委专题讨论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议题,确定了保险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方略,将上海保交所纳入国家统筹监管范畴。近年来,我们努力构建行业统一的业务登记和资金结算平台,推出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再保险数据交互规范,搭建数字化再保险登记对账和清结算体系,都是有利于强化保险业制度型开放,提升交易效率和安全的举措。

  二是打通业内外数据,互联互通。数字化发展是金融市场的未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领先,但局部和行业性数据壁垒依然存在,开放的保险业尤其需要畅通数据要素渠道,提升整体数据治理能力。上海保交所具备成为行业数据枢纽的天然优势,一方面打通业内外数据交互渠道,支持行业更加精准刻画风险,精细管理风险;另一方面提升数据标准,保障数据安全,便利共享。我们积极打造保险业数字化新基建,例如中介服务平台为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提供信息交互居中连接,一次接入即双向覆盖全行业;数字健康险平台全口径接入全国超15000家医院数据,为研发医保衔接产品、丰富健康保险提供大数据支持。

  三是促进风险保障结构科学合理。成熟的国内保险业必须高度嵌入社会风险治理,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保障结构,才具备平等对话全球市场的风险治理基础。我国保险业在广泛覆盖基本群体和应对极端灾害损失两方面都存在一定瓶颈,这有承保能力、技术水平不足因素,也有市场机制不匹配的影响。上海保交所重点服务普惠保险和特种风险、大型风险分散,探索建立了“政府+保险+平台”的普惠保险集中管理模式,提升普惠产品可得性,已在十多个省市落地,覆盖超过1.8亿人群;正在上海银保监局指导下建设“上海保险码”,提供普惠保险甄选、投保理赔、保单查询等服务。我们运营的全国地震巨灾保险核心业务系统,可为各类特种风险共保提供运营支持。我们正研究在上海试点巨灾指数保险和保险连接债券等新产品。

统筹谋划实现高水平走出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成为中国经济金融迈向发展新高度的驱动力。保险业肩负金融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使命,还要为中国企业有效管控海外风险提供必要支持,需要持续加强全行业统筹谋划。

  一是加大外向型风险保障供给。国际市场风险因素更复杂,国内保险公司为对外贸易和海外利益提供的风险保障仍远低于需求。行业需要加大针对“外向型经济风险特征”的保险机制供给,丰富国家海外安全保障体系。上海保交所可为风险数据累积较少的海外保险提供“监管沙箱”,引入差异化监管和风险测试等先进理念,促进产品形态和运行机制成熟。

  二是深化跨境承保资源整合。国内承保海外业务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不利于风险配置的全球平衡。未来,行业除了承保中资海外利益以外,还将更多承接纯海外风险,包括以离岸保险、再保险方式与海外机构深度合作。“走出去”的过程中,单个机构的开拓创新与跨机构协同整合是行业整体竞争力的一体两面。上海保交所在“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框架下,规划推出再保险“国际板”,将在监管支持下,开展海外再保险分入业务集中交易,为机构间充分共享业务信息、协同承保能力、提升运营效率提供支撑。

  三是助力完善国际市场规则。金融保险融入全球化进程中要深入参与市场规则完善,维护公平、透明、开放秩序,保障发展中国家权益。这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用力。其中,源自市场主体、交易行为的规则输出不容忽视。上海保交所在组织交易中积极引导形成符合国情的交易规则、产品规范。我们建设了“智能跨境贸易保险平台”,促进国际贸易保险和以保险为纽带的跨境金融服务标准化,有望向全球输出规则。

积极审慎坚持高质量引进来

  深化国际交流,有利于引入先进的保险理念、技术、工具和科技,缩小我们与发达市场的差距。开放的过程中也要关注跟随海外资本而来的风险,尤其防范系统性风险传染。中国保险市场“引进来”要始终保持积极谨慎。

  一是坚定扩大对外开放窗口。近年来,我国持续降低外资保险机构市场准入门槛,加深区域间规则衔接和监管合作。未来,行业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阵地还将持续拓展。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上海保交所承担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重要任务。2019年以来,我们连续四届举办陆家嘴国际再保险大会,已经成为全球唯一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再保险业务磋商交流机制。

  二是持续优化开放营商环境。调研显示,外资保险机构对中国市场长期增长依然持积极态度,境内投资布局热情不减。我们要不断强化制度型开放,在市场准入、监管模式和要素获取等方面不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配套政策不断与国际接轨。上海保交所正在银保监会和上海市政府的指导下,探索交易所国际会员管理机制,建立风险等级与监管强度相匹配的差异化监管体系,充分对接自贸区贸易便利化措施以及配套财税政策,吸引更多外资保险机构登陆国内市场。

  三是健全跨境风险监测机制。监管部门和市场机构都高度重视国际业务中的系统性风险底线,需要更有效的机制来提升国际保险、再保险业务的透明度,丰富境外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措施,加强风险监测。上海保交所始终重视新兴信息技术的运用,保险、再保险、保险资管等交易系统均支持在交易环节实时监测风险、处置异常,是现代保险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运用到跨境业务风险监测当中。


本文为CF40特邀成员、上海保险交易所董事长任春生在2022年12月9日的第四届外滩金融峰会全体大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所做的主题演讲。
未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