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论坛
动态
招聘
信息
以全球公共利益为基础,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时间:2022-12-10 作者:沈联涛

  提要:当前,全球正面临从实体世界向数字化世界的转型,转型成功与否取决于各方合作,合作的基础则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中国要找准自己在数字服务和知识贸易方面的定位,这也将取决于基础设施。

  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首先需要统一数字数据的分类法,让机器能够实现数据交互,其次要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第三是各国之间以及一国之内各部门之间的虚拟和实体基础设施都要实现相互沟通。

  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融入整体设计的理念,构建起全面发展的生态系统,一方面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系统之间的无缝衔接来实现用户友好,另一方面站在全球视角考虑问题充分考虑,降低全球的交易成本。



  央行数字货币发展的前景和重要意义已经无需赘述,当前面临的问题在于如何让央行数字货币成为现实。

全球数字化转型应重视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从高层次的宏观视角来看,世界正在经历前所未见的转型——从实体世界向虚拟化或数字化世界的转型。在这样的世界里,繁荣与否取决于各方合作。随着商业世界逐渐数字化,涉及人、商品、服务、信息和知识的贸易活动的规模将取决于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但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各方服务彼此孤立,相互之间的衔接不够流畅。

  从历史沿革来看,贸易始终构建在基础设施之上,最初是通过实体的基础设施,比如道路、港口等,其后是制度性的基础设施,如法律、商务和中央集权等。如今,我们身处全球化的时代,驱动这一轮全球化的力量则是陆地、海洋、天空乃至太空基础设施的改善。在201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实体贸易迎来了高峰,数字服务也开始加速发展,特别是在金融领域和数据及知识的传输等领域。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估计,到2025年,全球贸易、金融和数据的流动规模将比10年前扩大3倍,其原因在于以知识为基础的商品和服务的增长比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增长快1.3倍。如今,每个人都开始拥有移动电话或其他移动设备,这些设备能够与人工智能等技术高度连接,因此,为这种连接提供支撑的5G甚至6G技术的基础设施非常关键。

  中国未来不能仅仅满足于成为世界工厂,而且要找准自己在数字服务和知识贸易方面的定位,这也将取决于基础设施。所以,现在的核心问题就成为了一种“新连接”(new connectivity)问题。这并不是要讨论我们为什么要连接起来,毕竟这个问题没有异议,而是如何连接起来。当然,这个问题在政治上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如今世界进入了全球互联互通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以往各自孤立的基础设施,如支付、清关、货运以及整个业务供应链等都需要无缝连接起来,要解决各自为政的严重问题。如果每个基础设施领域都各自执行一套方案,怎么实现无缝衔接?

加强国际合作,构建无缝连接、基于客户的知识基础设施

  全球连接的新阶段,通过数据、信息、思想和知识的流动将世界各地的国家、行业、公司和个人连接起来。具体而言,商品、服务、投资和资本的流动通过先进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实现或支持数字化。

  上述情景只有在存在三种类型的新基础设施时才会发生。想要实现三种类型之间的整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统一数字数据的分类法,包括数据标准、协议和接口等,让数字数据在不同的语言、文化、法律和技术协议之间共享。这种说法听起来很技术化,但简而言之就是统一机器的语言,让机器之间实现数据交互。如果数据分类的方法、对数据集的定义等无法统一,机器之间就无法相互读取数据。

  其次,国家和企业之间要开展合作、共同努力,当然,合作范围也要覆盖清算所、支付系统和商业分类法(business taxonomy)等。各国之间税法的区别以及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存在会形成一定的阻碍,只有各国紧密合作,才能实现分类法的统一。

  第三,各国之间以及一国之内各部门之间的虚拟和实体基础设施都要实现相互沟通。目前,这些部门都被产业和国界等因素分隔开了。例如,负责支付事宜的人员往往来自于财务部门,尽管财务部门也深度参与到贸易当中,但他们一般只负责自己领域内的事务,贸易和财务之间难以实现无缝融合。这种区隔带来的成本是巨大的,如果只降低财务领域的成本而不降低物流和贸易领域的成本,那么总成本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壁垒仍然存在。因此,需要让生产、物流、支付、数据库等部门以及云端服务商和清算所等共同协作。在这方面,日本就是一个绝佳的负面案例。日本在制造业方面有强大的生产实力和先进的设计能力,制造业产品包罗万象,却并没有演化出高技术水平的平台,因为他们坚持使用日语和日式流程,而这些对于非日语用户和非日本标准客户并不友好。因此,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通用的开源数据格式等可互通的基础设施。

  我的角度未必正确,但整体设计的理念必须融入生态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在理解这一点之后,才能实现生态系统的全面发展,让财务、数据、实体和组织这四个方面实现无缝衔接,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发展财务系统,这将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

  在我看来,中国的生产供应链在物流和实物生产方面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但国际金融基础设施现在尚未无缝构建,以促进数据、知识和服务的新流动。原因在于,在日益多样化的世界中,数字服务在语言、文化和当地法律法规方面越来越本地化。因此,仅仅将中文转换为英语是不够的,还需要拥有能够使数字业务在不同语言、技术、协议、文化之间无缝流动的基础设施。换句话说,我的观点是,我们需要超越当前关于美元与人民币支付基础设施或贸易便利化基础设施的辩论,转向一个能够实现无缝连接的基于客户的知识基础设施。

以全球公共利益为基础,建造知识基础设施的生态系统

  当前,普遍的经济形态是提供服务的一方向消费者一方收费,今后的数字经济时代,经济形态将演化出一种新的方式,即消费者不再仅仅是消费者,其也能通过系统赚取收入。系统则不能停留于“用户选择一种方式,收费一次;换一种方式,又收费一次”的模式,而是要通过系统之间的无缝衔接来实现用户友好。

  以银行系统为例,银行系统不仅在向汇款客户收费,也在向收款客户收费,其对于前者往往收取15%的费用,对于后者则可能额外收取10%的费用,而人们往往并不能充分认识到这个费用有多高。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考察,假设供应链中每一个中间商都收取5%的费用,那对于整个系统来说额外成本将十分巨大。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并没有从客户利益或系统整体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仅仅是看中间商能够从一笔交易中赚得多少利益,结果就是整个系统运转失灵。

  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局限于一国之内,否则会提高交易成本。当央行表示自己要构建针对个人或机构用户的基础设施时,通常来说,针对机构的措施会让央行所在的国家受益。但是,供应链却并不仅仅存在于央行所在国,供应链中贸易链和生产链的交易成本还往往因为地区差异而上升。很多新兴市场之所以无力与拥有大型供应链的大型经济体竞争,就是因为大型经济体的庞大体量能够实现更低的内部交易成本。如果我们真的想要造福整个世界,就需要考虑到整条供应链,考虑到整体的网络效应和生态系统效应,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关的知识基础设施,如此方能让货品和款项顺畅流动。

  比如说,如果要实现双向支付和交付,就需要ID和产品ID分类法,目前这些都还不存在但正在构建。具体来说,如果要向印度尼西亚汇款,需要掌握对方的身份证信息,但印尼身份证有15位数字,如果在手机上打出这些数字,很有可能会出错,而一旦出错,代价会十分高昂。当然,相比于以前,如今的效率已经提高了不少,但支付与交付方面的效率进步仍然有限。因此,我鼓励各方创建以人为本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交付和支付都只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来考虑,这样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降低交易成本。

  最后,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建立在以全球公共利益为基础的市场设计上。由于各部门之间被地理、税收、法律和部门等因素隔开,大家在思维上也习惯于区分国家和市场的管辖范围,所以市场的作用没有被充分发挥。但是,市场的设计十分重要,只有在合作中,市场设计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我们不能只讨论某些特定的国家或者某些特定的货币,而是要以为全球公共利益而建造基础设施的态度、奉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才能创造出知识基础设施的生态系统。而这,正是世界迫切需要的。


本文为中国银保监会首席顾问、香港证监会原主席沈联涛在2022年12月11日召开的第四届外滩金融峰会之外滩高峰论坛“数字经济国际竞争与合作”上所做的主题演讲。
未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