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论坛
动态
招聘
信息
中国金融改革报告(2015)
时间:2015-07-16 作者:CF40&SFI联合课题组

导语:

  在近日召开的“2015•上海新金融年会暨互联网金融外滩峰会”上,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与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联合发布了《中国金融改革报告(2015)——经济发展与改革中的利率市场化》。

  这是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继《中国金融改革报告——十年回顾与展望》之后再次联合发布的一份年度报告,聚焦经济发展与改革中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报告旨在从历史的角度、全面的视角,观察和分析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报告以“放得开、形得成、调得了”为写作主线,系统梳理了中国利率市场化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差距;还结合中国经济金融发展、改革和开放的背景,全面分析了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及演进逻辑,总结了其特点与经验教训;并分别从经济金融发展趋势及利率市场化改革所需的配套制度建设等方面,探讨了现阶段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本报告将于近期正式出版,期待您的关注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以稳步推进为原则,采取了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总体思路。

  利率市场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存款利率放开并不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终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包括逐步放宽利率管制、培育基准利率体系、形成市场化利率调控和传导机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及发展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等内容。

  以下为本报告的绪论部分: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金融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一直是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的重点关注对象,多年来,关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讨论和分析可说是汗牛充栋。

  对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讨论和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改革前期,大量文献研究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前提条件和路径选择;

  二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前后,不少研究者基于加入世贸组织可能带来的冲击、当时我国银行业经营状况不良的情况,进一步论证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前提条件和路径选择,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文献分析利率市场化的风险;

  三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及之后一段时期内,在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突出的情况下,关于中国利率管制与低利率政策引起结构失衡的说法较多,放开利率管制的呼声也较高;

  四是近几年来,由于金融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存贷款利率逐步放开的核心期,关于利率改革推进的步骤、与金融开放的关系,以及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金融业、经济发展、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的影响都成为讨论的热点,相应地,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机制建设也成为一个重要研究问题。

  从现有研究看,关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前提条件、路径选择、风险和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达成的共识较多,很多研究是相互印证和补充的。但对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评价则分歧较大。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滞后。如尼古拉斯•拉迪(2008、2013)认为,很长一段时间,当局控制了利率,导致实际存款利率过低,尤其是2004年以后,低利率政策限制了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增长,使得经济增长失衡;另一方面导致了过量的银行信贷需求,为了应付这种需求,央行不得不依靠数量控制手段进行调控。

  但同时也有观点认为这一说法值得商榷,很多证据表明中国的消费率存在低估,中国的利率政策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与稳定,也是有利于居民的(易纲,2013)。

  还有观点认为,海内外都认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是成功的,如果说经济上是非常成功的,金融是完全“滞后”的、不成功的,这本身在逻辑上就是说不通的(夏斌,2011)。中国过去的金融体系改革基本没有拖经济增长的后腿。

  此外,对于下一步如何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存在一定分岐,这主要集中在如何进一步放开利率管制、扩大市场定价范围上。这方面的观点可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间接推进,即通过改善外部条件来推进利率市场化。包括发展直接融资,通过银行体系外的压力和竞争,促使银行实现利率市场化目标;发展货币市场,建立金融体系的核心市场以形成基准的短期利率;发展影子银行体系,通过各种融资途径形成市场化的利率(李扬,2010;王国刚,2014)。

  二是直接推进,即逐步放开银行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管制。这种观点不认同通过间接途径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认为在银行利率管制的条件下,通过发展银行外部金融市场的方法来倒逼银行业利率市场化改革,会增加银行业的风险,美国80年代的银行业危机就是例证。主张在维持通胀预期平衡的情况下,采取渐进方式、与综合化经营协调推进,并辅以货币信贷调控方式的改进(鲁政委,2010)。IMF亚太部经济学家Tarhan Feyzioğlu等(2009) 认为 “中国应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并建议“在放开小额短期存款利之前,先放开大额长期存款利率”。

  马骏(2010)认为,短期内可从存款利率入手,按照从长期到短期的原则逐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如两年以上的存款利率在目前基础上上浮20%,三个月到一年期上浮10%,活期暂时不动,因为活期占存款的50%,影响比较大,如果动的话容易出现不太容易预期的变化。中长期要看利差的情况和银行、企业的反应,然后再考虑下一步。

  三是综合推进。如李若愚(2013)认为,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思路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审慎推进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用5年时间实现完全放开;二是构建完善的基准利率体系;三是确立中央银行政策目标利率,构建利率调控的基本框架;四是同步完善配套措施。

  因此,如何认识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未来如何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仍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其中,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关键问题,这不仅仅只是对过去改革的评价,还会影响到对未来改革措施与步骤的看法。

  应该认识到,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和中国经济金融日益发展壮大和开放的背景下展开。利率市场化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成就的重要表现。

  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之路,利率市场化改革也不例外。与西方发达国家在较成熟的市场化的经济金融体系基础上推进利率市场化不同,中国是在以前实行计划经济的背景下以及经济金融发展水平较为低下的基础上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改革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推进的。

  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推行的“市场化+私有化+民主化”的“休克疗法”不同,中国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方针。改革由易到难、由增量到存量、由局部到整体,由浅入深,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推进过程是与其他改革通盘考虑的,是与其他改革配套推进的。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本身作为一个子系统,其各个组成部分的改革之间,也具有渐进性和配套性特点。

  因此,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分析和判断,既要从改革全局去看、从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背景去看,也要根据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进程,动态地去看。本报告从历史的角度,全面分析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及演进逻辑,以便各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鉴于各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教训、理论认识和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以稳步推进为原则,采取了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总体思路。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人民银行采取逐步放松利率管制的方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与此同时,发展和完善市场利率体系,加强利率调控机制建设,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

  自1996年至1999年,我国银行间市场基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进入新世纪后,以公司治理为核心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为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奠定了良好的微观基础,加入WTO和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2004年10月我国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改革目标。之后,人民银行着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定价机制建设,培养定价能力。随着2005年以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自2007年1月人民银行开始建立并大力培育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不断改善利率市场化的基础条件。

  近几年来,随着银行理财、信托和互联网金融等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阶段性转换,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体系面貌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提高利率市场化程度不仅是决策者的目标,更成为市场主体的内在要求和实际行动。顺应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2012年以来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贷款利率下限逐步扩大直至下限管制完全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有所放松且浮动区间逐步扩大。

  根据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转型的需要,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将过去一直奉行的“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原则,进一步明确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分三步在中期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整体改革方案,做好了技术和条件上的准备,预期在未来一两年内放开存款利率。

  不过,利率市场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存款利率放开并不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终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包括逐步放宽利率管制、培育基准利率体系、形成市场化利率调控和传导机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及发展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等内容。为此,《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在将利率市场化改革列为金融改革攻坚首项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则为“放得开、形得成、调得了”,这也是当前和今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政策思路。

  本课题拟按照“放得开、形得成、调得了”的要求,系统梳理我国利率市场化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差距,分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障碍和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针对主要障碍和制约因素有重点地取得突破,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但无论是“放得开”、还是“形得成”,亦或是“调得了”,都与市场条件及经济金融环境相关。正如前面所指出的,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和中国经济金融日益发展壮大和开放的背景下展开的,无论是对过去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分析评价,还是对未来改革路径和政策安排的考虑,都不能离开中国经济金融发展和改革的背景。

  因此,本课题在以“放得开、形得成、调得了”作为写作主线的同时,还结合中国经济金融发展和改革的背景,系统梳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特点和现状,并分别从经济金融发展与利率市场化的配套制度建设等方面,探讨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教训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从而更全面地提出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课题的主体内容分为六章:

  第一章,对照“放得开”的要求,回顾我国放松利率管制的过程,并结合国际经验,说明我国放开利率管制的逻辑、路径及特点;

  第二章,按“形得成”的标准,总结我国在放开利率管制的同时,加强市场利率形成机制建设的情况,说明利率“双轨制”的特点及表现、利率体系现状,并分析利率之间的传导关系;

  第三章,则按是否“调得了”,对我国的利率调控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当前强化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机制建设的紧迫性、环境与条件,并总结了主要国家中央银行利率调控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健全中央银行政策利率调控的基本路径;

  第四章,从国际经验及国内具体情况两个方面,分析了不同经济金融发展阶段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促进或制约作用;

  第五章,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和配套性特点出发,考虑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几项重要配套制度改革的关系,包括增强微观主体预算约束与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竞争程度、破产倒闭制度与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市场发展与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关系、利率市场化改革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及资本项目开放的关系;

  第六章,是对过去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结及对未来改革的展望。

(本文为《中国金融改革报告(2015)——经济发展与改革中的利率市场化》绪论,本报告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与上海新金融研究院联合课题组完成,将于近期正式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

未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