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论坛
动态
招聘
信息
沉痛哀悼CF40成员唐旭
时间:2011-02-12

  中国金融40人论坛成员、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保卫局)局长、中国人民银行研究部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研究员唐旭同志,因病治疗无效,于2011年1月31日17时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56岁。

  唐旭同志于2008年4月12日作为四十人论坛第一批成员加入,并出席论坛成立大会,担任点评嘉宾;其后,他多次出席论坛内部研讨会,发表演讲、提供文章、参与内部讨论,患病期间亦坚持参与论坛活动。

  CF40学术委员会、秘书处对唐旭同志生前给予四十人论坛的支持表示感谢,论坛顾问、理事和成员纷纷表达哀悼之情,对唐旭的英年早逝表示惋惜。

  唐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于2月12日上午10点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各界人士前往表达哀思、吊念。

  唐旭同志1955年11月23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自幼聪颖好学,年少时曾做过挑沙工人、乡村木匠、长江纤夫、轮机手等工作,磨砺出忍辱负重和吃苦耐劳的性格。1979年9月至1983年9月进入四川财经学院(现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系金融专业学习,获得学士学位;1983年9月至1986年6月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货币银行学专业学习,取得硕士学位;1991年至1995年2月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金融学专业在职学习,获博士学位。

  唐旭同志于1975年11月参加工作,198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数十年的金融工作生涯中,他经历多个单位、部门,长期担任领导职务。1987年8月起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教务处副处长、处长、科研处长、教研处长、研究生部副主任,1994年5月任研究生部主任,1998年7月兼任中国人民银行培训中心副主任,2001年8月兼任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培训学院院长,2004年9月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兼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部主任,2007年3月起任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局(保卫局)局长。

  唐旭同志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工作了20年,其中担任主任长达13年,先后管理过招生、教务、电教、科研、学生、人事、财务、后勤等多项工作。20年来,他长期奋战在金融教学和科研第一线,指导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博士生和硕士生,为中国金融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广泛尊重。

  唐旭同志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和金融研究所所长时,人民银行刚刚完成机构改革并提出了“研究立行”的理念,研究工作受到了高度重视。他在任期间,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人民银行研究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日益提升。他主持了《中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以及“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金融业对外开放”等我国金融发展和改革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工作,向党中央、国务院上报了一系列研究报告,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2004—2007年,他主持了“中国信贷人权利的法律保护”、“中国动产担保法律制度改革”等课题。其中,《中国信贷人权利的法律保护》获得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度重点研究课题二等奖。担保物权改革课题组代表人民银行提出的八项建议被2007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全部采纳。担保物权改革研究成果直接推动人民银行建立了“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大量中小企业依托改登记系统顺利获得融资。担保物权改革研究成果也等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和好评。2006年,唐旭同志因为中国货币政策和金融改革提供理论支持而被评为“影响中国金融十大专家人物”之一。

  唐旭同志2007年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局(保卫局)局长以来,致力于建立健全中国反洗钱与反恐融资制度,积极努力争取国际领域话语权,大大提升了我国反洗钱工作国际空间和国内影响力。为完善我国反洗钱工作体制机制,提高我国在金融安全领域的工作水平,唐旭同志积极推动改革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他主持的“中国反洗钱和反恐融资工作有效性研究”获中国人民银行200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二等奖。患病期间,唐旭同志身卧病榻仍关心反洗钱和金融安全重大问题,其敬业精神为同志们做出了表率。

  唐旭同志1992年被评为中国人民银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3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金融学理论功底深厚,研究范围广泛,曾主持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多项研究课题。尤其对货币政策、资金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商业银行、资本市场等问题有深入研究。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有《货币银行学原理》(1986)、《金融国际惯例》(1992)、《商业银行管理》(1998初版、2000再版)等多部著作;主编《现代金融丛书》、《金融理论前沿课题》第一、二、三辑(2000、2003、2009)、《反洗钱理论与实务》(2007),翻译初版了《当代金融名著译丛》、《汇率与国际金融》、《最新国家金融技术指南》等十多本外国金融名著,深入介绍了当代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

  唐旭同志热心社会活动,担任过许多社会职务,如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40人论坛成员、中国金融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中国钱币学会、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等。另外,他还担任过《中国金融年鉴》编委会主任委员,《金融研究》杂志主编等学术职务。他非常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创办了“中印金融发展高层论坛”,开启了中印金融界高层对话机制;他积极推动中俄金融交流和海峡两岸金融合作,使中国金融学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唐旭同志是一位儒雅学者,一生谦和好学,笔耕不辍,与世无争,默默奉献。他为推动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不懈奋斗,他的逝世使中国金融界失去了一位精英,更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他的品德和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激励我们前进,我们永远怀念他。

  唐旭同志安息吧!

  2011年2月

  沉痛哀悼唐旭! ——余永定

  沉痛悼念唐旭同志!——连平

  深表悲痛!!!愿唐局一路走好!!!——赵锡军 

  对唐旭的去世深感遗憾。 ——汪丁丁

 

  怀念唐旭 ——祁斌

  我和唐旭走近,是因为我的一本译作。

  2005年初,我编译出版《伟大的博弈》一书,在一个偶然的场合,送了几本给金融界的同仁,其中有一位就是唐旭,时任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我当时在证监会基金部工作,与他并不相熟。不久之后,看到报纸上有一篇访谈,谈到《伟大的博弈》,谈到资本市场与大国崛起,我仔细一看,接受访谈的是唐旭[1],我们由此走近。今天,《伟大的博弈》珍藏版出版,我已经没有机会再送他一本了。

  2006年,我调至证监会研究中心工作,因部门对口的原因,时常有机会与唐旭一同参加会议或论坛,每每被他充满激情的发言所感染。我们曾不谋而合地想到,一行三会研究部门的同志应该经常在一起聚聚,甚至可以一起举办定期不定期的研究联席会议。后来,也因了唐旭的邀请,开始在人民银行研究生院授课,与他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并因此从他的同事和学生那里更多地了解到他的为人与学识。谦谦君子,心无旁骛,是唐旭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他的谦和,他的热情,和他的专注,可能是他一生有丰富收获的根本原因,无论是在学识上,还是在友情上。

  后来,唐旭离开研究局,调任反洗钱局局长,我们商议的研究联席会议也就不了了之了。虽然彼此见面的机会因此也就不多了,但心中还会时常惦念。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突然听到了唐旭患病的消息,觉得不太好接受,如此乐观通达的一个人,怎么就会一下子病倒了。很想前去探望,但又顾及很多人生病时不愿有外界的打扰,加之自己每天忙忙碌碌,最终未能成行。后来听到的消息是说好多了,心中甚为释然,第二天早上在开车上班的路上赶紧去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唐旭依然乐观通达,笑声依然有感染力,我提了一些建议可以多吃点中药,适当锻炼锻炼增加抵抗力等,并相约等他再恢复一段后一起聚聚,不曾想这竟成我们最后的通话。

  生活中遇到故人离去,是一件非常令人悲痛的事情,这是与生命相伴相生的内容,我们无法回避。但每一次遭遇,也迫使我们再一次去思考生命的意义。生命是一个过程,有长有短,即使再长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不过是一颗流星,如果我们一定要在其中寻求一点永恒的东西的话,只有将它和一件伟大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成为其中的一个部分,哪怕是其中非常微小的一个部分。我想,和很多人一样,唐旭的生命,与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金融的改革进程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了推动这个伟大事业的力量的一部分,这是逝去的唐旭可以以此欣然告慰此生的,也是我们生者继续前行时应该时常提醒自己生命意义之所在。

  告别唐旭的那天,天气严寒,来为他送行的朋友和故旧络绎不绝,更有他众多的学生手持小白花在寒风中排队伫立,或许社会最终是公平的,每个人的付出和奉献人们是会记住的。第二天早晨,北京城迎来了久违的一场大雪,银装素裹,玉树琼花,分外美丽。

  谨以此文纪念唐旭。

 2010年2月19日

  我与祁斌的感觉非常相似。唐旭的虚怀若谷、真挚诚恳的谦谦君子之风令人难以忘怀。“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虽是如此,唐旭的音容将长久留在朋友们的心中。 ——余永定

  附文:解读华尔街——读《伟大的博弈》有感

  2005 年3 月14 日15:15 来源:[ 搜狐财经 ]

  主持人:隅篁

  嘉宾: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局局长 唐旭

  昨日,主持人与嘉宾唐旭谈到读书的话题时,他提到一本刚刚出版正在热卖的书,书名叫《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主持人请唐旭谈了他读此书的感想。

  主持人:《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一书,是美国经济历史学家戈登(JohnSteeleGordon)的力作,作者对美国金融市场的历史有很深的研究。谈谈您读这本书的心得,好吗?

  唐旭:春节前,中国证监会的祁斌先生送我一本他新译的《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The Great Game:The Emergence of Wall Street as a World Power(1653-2004)》),利用春节休假把它读完了,感受颇深。

  这本书描述了华尔街350 多年的历史,展现了华尔街上的投机取巧、尔虞我诈的过程,也展示了其强大的市场功能,以及这种功能对于美国崛起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在证券市场上,投机、内幕交易、做庄等行为一直伴随着华尔街的成长。不断的投机,不断的监管,形成了持续的博弈过程。无论是在市场的初期还是现在,这种博弈始终存在,只有程度的差别。人的本性是贪婪的,特别是在一个充满冒险和机会的市场上,必定会有一些人在窥视着各种可能出现的机会而不顾及其他,或来不及顾及其他。早期伊利运河的股票、铁路股票都成为投机家操纵的对象。像美国格兰特总统这样具有很高声望的领袖,也在华尔街的投机中变得一无所有。而像J·P 摩根这样的金融巨子,则是不断地在金融市场上挑起战争,并最终积累起自己的财富和声望。作者以“人类本性的大阴沟”开场,对350 年来的华尔街进行描述,是有其深意的。主持人:那么,资本市场的“阴暗面”是必然的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唐旭:其实,证券市场就是一个博弈场,你不能奢望一个纯洁而充满理性的市场存在。哪怕在教科书里,这样的证券市场都是不存在的。因此,要建立证券市场,就要有与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行为进行博弈的准备。投资者与投机者,投机者与监管者,违法者与法官,时时进行着博弈。不断地制定规则与修改规则,构成了市场运行的持续进步与繁荣稳定。当然,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只要一个经济体选择了资本市场,就不可能选择绝对的稳定,这是资本市场设立的机会成本,一个不得不付出的成本。

  在读华尔街的历史时,还发现一个与我们的证券市场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在华尔街,一家股份公司在设立时就可以在股票市场上出售股票,而不需要有若干年的盈利纪录。比如,当他们发售铁路股票时还没有铁路,他们是用发行股票的资金来修建铁路,而不是用他来经营铁路。人们购买这些股票时不是因为它正在赚钱,而是因为它将来可能赚钱。投资者博的是未来,因此,成与败两种可能性都有,这被认为是公平的。今天,我们的股票上市时都是百分之百的盈利,而上市后有的很快就亏损了,这容易让人产生怀疑,甚至产生受骗的感觉。看来,我们在规则设计上还需要深入研究。

  主持人:您读出了弦外之音,请谈谈您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和见解。

  唐旭:华尔街对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华尔街的历史功绩中,有一条常常被人遗忘,这就是:它对一个大国崛起所做出的贡献。不可否认,一个大国的强盛,往往同战争相关联,有时是它自己内部的战争,有时是它与别国的战争,有时干脆就是别人的战争使自己得到发展与兴起的机会。战争打的就是钱,就是经济实力,而在实力当中,有时决定战争胜负的并不是武器,而是融资能力。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华尔街年轻的银行家库克,革命性地在华尔街向公众发售战争债券,为北方政府筹集大量资金,并且他筹资的速度惊人,为北方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经济基础,从而也使华尔街一跃而成为当时全球第二大证券市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各国都想利用华尔街的金融资源来赢得自己的胜利,但是,美国人最终同情协约国,摩根银行为协约国筹集战争所需的大量资金,美国政府也向协约国提供贷款,协约国胜利了,而华尔街从此成为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场,美国则成为世界上金融最强大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则进一步巩固了美国这一金融强国地位,并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战后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进一步改变了对华尔街的观念,即过去它被认为是美国主流经济的附庸,现在,它就是主流。

  主持人:看来,我们对资本市场的功能与定位,应该着眼于更广阔的空间,应该从中国和平崛起的高度来认识,对吗?

  唐旭: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它的实际效用,对于一个大国的快速崛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比上述事实更能说明这个道理的了。清华大学梅建平教授在为本书写的跋语中,就提出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中英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时期,大清国的GDP 分别数倍于英、日,武器装备相差无几,为何清朝会战败?他的观点是大清国不具有英、日所拥有的现代资本市场。细细想来,这不无道理。当一个政府以征税方式筹集战争经费时,老百姓一般是抵触的,而在资本市场上筹资时,百姓是以自己的资金向政府投资,这是有回报的,因而可以获得广泛的拥护和支持。这里还有一个例证:清朝左宗棠平定新疆,江南巨商胡雪岩为其筹措军费及办理军用物资的供给,使左宗棠完成了平定新疆的重任,其中商人快速的融资能力可谓功不可没。可以说,特定时期的融资能力,关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因此,从长远的眼光看,建立、完善并繁荣证券市场,不仅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而且是一个现代化大国快速崛起的重要条件。

 

 悼唐旭——朱民

  唐旭的消息传到华盛顿时已经晚了一阵了。

  那是一个冬末初春的清晨,阴天。天际,沉压压的云层。远处,一片桦树林,树叶尽褪,树干疏落,直入铅灰色的云天。近处一株雪松,枝叶挺拔,华盖庄严,沉稳穆然。昨夜忽然下了一场雪,悄悄地下,静静地止,只留一地素妆,净洁空寂。

  往事涓涓。

  我第一次见唐旭是在十多年前了,当时我刚回国不久,唐旭在人民银行五道口研究生部任主任。他请我到五道口研究生部去,要我介绍当时国际的主要经济金融理论前沿,他和我谈中国的金融教育,谈中国金融改革理论研究,谈引进国外最新金融理论和实践专著。我深为他的执著而感动,后来我开始研究中国金融改革理论,组织译介国外金融理论和实践专著,都和唐旭那一席讨论的影响有关。他也对我的生活安顿嘘寒问暖,当时我正在愁女儿的学校落实,他教我如何依靠工作单位找学校,他还风趣地说,“回国了,有事找组织,这就是按中国实践办事”。 虽然初次见面,但我们相谈甚欢,唐旭圆圆的脸,洋溢着真诚的笑,说到开心处,手舞足蹈。他在他那简单狭小的办公室接待我,给我倒水,还找了半天的杯子,惟满室温馨。

  五道口研究生部的金融硕士班,经刘鸿儒行长的开创性工作, 周小川行长和人行各个年代各级领导的鼎力支持,开拓性地以市场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为基础,聘请政府和监管部门的主管领导和金融业高管授课,理论联系实际,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但是到唐旭接任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其他大专院校纷纷开设金融专业,尤其是各个工商管理学院重金聘请名牌教授,和国际名牌大学联姻,五道口研究生部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金融专业,面临的竞争压力硕然增大。同时,由于政府改革和事业单位脱钩的要求,到唐旭接手的时候,师资和经费是他面临的最大困难。唐旭坚持五道口研究生部的办学传统,考试制度严格公正,坚持不收学生学费,而且对特困学生给予生活费支持。他节省每一分钱的办公经费,但对支持学生的费用则从不动摇。他多次对我说,“对于山里和农村的孩子,如果收费,不就断送了他们学习的机会了吗?这是中国金融业的未来啊!”他不懈努力,聘请金融第一线的政府和监管部门的主管领导以及金融业高管到学校授课,由于经费有限,他能支付的课酬非常有限,但他的真诚打动了每一个人,大家都不计报酬来授课,使得五道口研究生部的教学质量得以延续。他大力推动学生的暑期实习计划,推进教学实践相长,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安排学生,他亲自去有关单位,给领导电话,有些自己推不动的还请人民银行领导出面,总之千方百计,亲力亲为。这些都是在他和我商量教学大纲、延请外教、安排实习等过程中断断续续了解到的。多年后,我调到人民银行工作,分管之一即是五道口研究生部,有机会具体了解五道口的实际情况和困难,才真正体会到当年唐旭的努力是多么不容易。唐旭对五道口研究生部的工作真是呕心沥血,对五道口研究生部的学生真是含辛茹苦。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曾任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那时每到年末,国际上各大传媒纷纷评选一年的大事,我深感我们也要有自己的观察,遂和《金融时报》商议,每年年末由两家联合推出“国际金融十大事件”评选,由我们选题并组织专家学者评议,他们拿出整版刊登。这是一件在学术和政治上都会有争议的事情。唐旭后来调任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是我在工作中的直接业务主管领导。我去向唐旭请求支持,并请他以个人身份参加选题和评议工作。他听了我的汇报,高兴地表示了三条:第一,这是一件好事,弘扬中国学术的声音,全力支持;第二,个人积极参加;第三,大胆谨慎,工作要做细,但既是创新难免有风险,也不要怕,只要我们是一心为工作就好。多年过去了,他那热情洋溢的鼓励,掷地有声的支持,时时耳边。以后他帮助我们选题,亲自参加撰稿点评,还屈尊担任了我们“国际金融研究”的编委会委员,给我很多支持。一晃,十多年下来了,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和《金融时报》的“国际金融十大事件”已经成为国内众多年末大事选评中的一项经常性活动,唐旭当年的掘井之功实不可没。

  2007年春, 唐旭突然到中国银行找我,原来他上任人民银行反洗钱局局长了,我当时在中国银行负责分管的部门之一是法律合规部,包括反洗钱工作。他推门就说,“我是50岁学吹打,今天找老兄来请教”,我连说不敢。人未坐定,他就拿出一叠稿纸,说起他的工作计划。 我至今仍记得他所说,“从头学起, 惟兢兢业业也”。在他任上,中国通过了第一部 “反洗钱法”,他主持了我国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反洗钱活动,推动中国加入了国际反洗钱法反金融恐怖协会,推动了中国和中亚各国的联合反洗钱反金融恐怖活动。 我听说他经常加班,几几达旦。这是何等的执著和敬业啊。

  不多久,听说唐旭病了,我大吃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听他提起过健康问题,直是不敢相信。急急赶去,病榻之上,唐旭瘦了很多,头发略有枯焦,精神自然不济。但是唐旭还是那么安祥,常常浮现脸上的微笑还在,仿佛只是经历一场感冒。我刚开口,他接着就问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建议加大对国际金融市场和银行业的跟踪研究。 我注意到,他病床边的茶几上,横横竖竖地堆了好些书,他说在赶他的研究生的论文答辩。 去年我赴美之前还见到他,我知道他刚刚又一次从病情恶化中恢复,急忙趋前问候,他却早已三步上前,执着我的手说:“老兄此行,工作艰辛,还望多保重”。望着他那因治疗而黝黯的脸庞,那诚挚的目光,我一时语塞, 竟不知从何启口,只是默默为他祈祷。由此挥手一别。

  文此,悲从心涌,潸然泪下。直是难以接受如此善良、真诚、温和、开朗、积极和执着的他会先我而去。唐旭兄啊,我为你一大哭。

  唐旭走好。我们当努力。

  朱民
  2011年2月22日

相关文章:惜别师者唐旭:金融官员中的谦和学者 文/吴雨珊

未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