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EN
首页
论坛
动态
招聘
信息
德国经济增长是靠制造业投资拉动吗?
时间:2012-03-29 作者:王信

  长期以来,德国制造业发达、出口强劲,经常项目顺差较大。金融危机后,德国经济复苏较快,在发达经济体中表现尤为突出。一些人认为,德国与中国均有较大的外贸和经常项目顺差,德国主要通过制造业投资与出口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中国也应继续加大投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实际上,中德两国经济增长动力和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不应从德国发展中得出错误结论,应继续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坚定不移地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民间消费,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增长。

 图1:1998-2010年中德两国GDP增长来源

 

  1、德国近年经济增长更多靠净出口拉动。根据德意志银行的分析[1],1998-2010年,德国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净出口,中国则更多依靠投资。如图1所示,中德两国私人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基本相同,德国略低于中国;但德国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5%,是中国的5倍;德国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只有7%,仅是中国的1/7。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2001-2010年,德国净出口占GDP比例从2%升至6%,增长了2倍,投资占GDP比例则从20%降至17%。同期,中国净出口占GDP比例从13%降至4%,投资占GDP比例则从36%升至48%。
 
图2:2009年1季度以来德国经济增长来源

 

  金融危机期间,德国经济之所以能迅速复苏,与净出口快速增长密切相关。如图2所示,2009年1季度以来,德国GDP增长三分之二是由净出口贡献。
 
图3:德国实际汇率变化趋势(数据来源:BIS[3])

 

  2、实际汇率贬值和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快速增长,是德国净出口扩大的主要因素。根据BIS的数据,考虑德国消费者物价指数变化因素,如图3所示,从2009年10月开始,德国实际汇率明显走软,到2011年12月,德国实际汇率累计贬值8%。

  德国出口快速增长也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强劲需求有关。根据德央行数据[4],2008-2010年,德国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占其总出口比例从21%升至24%。2010年,德国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2350亿欧元,同比增长30%,高于其整体出口增幅12个百分点。

  3、消费需求在德国经济中占比越来越大,私人消费增幅提高。根据德国统计局数据[5],2011年,德国私人消费、政府消费占GDP比例分别为57%、19.5%,与2007年金融危机前相比,分别上升了1.5个和1.6个百分点。投资占GDP比例为17.8%,比金融危机前下降了1.4个百分点。2009-2011年,德国私人消费增速持续上升,分别为0%、2.6%以及3.7%;政府消费增速不断下降,分别为5.1%、2.7%、2.66%。

  与德国相比,中国私人消费占比持续下降。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2010年,中国私人消费占GDP比例从48.8%降至33.8%。

  4、就业和劳动者工资收入上升,是德国私人消费增长的有力支撑。德国就业市场已连续7年好转,未受金融危机特别是欧债危机的过多影响。根据德国统计局数据[6],2005-2011年,德国失业率从11.1%降至6.6%,累计下降了4.5个百分点,失业率明显低于欧元区的10.3%。2011年,德国失业人口为236万人,比上年减少31万人,新增就业人数49.8万人。德国就业市场之所以表现较好,与德国加入欧元区后,果断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有关。德国还推出一系列改善就业政策,如在危机期间,德国政府要求企业继续雇佣工人,并由政府给予补贴;降低工人工作时间,提高就业人数。政府还创造了大量低收入岗位,推动非熟练工人及长期失业者就业。
 
图4:德国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

 

  如图4所示,过去二十年,德国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呈下降趋势。但从2007年开始,这种状况得到扭转,拉动了消费增长。根据德国统计局数据[7],2007-2011年,德国劳动收入实际增长11%,高于GDP增幅6.2个百分点;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从64%升至66%以上。

  5、服务业增加值是德国产出最主要组成部分。根据世界银行数据[8],2001-2010年,德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从30%降至2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从69%升至71%。德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例分别比美国、日本、欧元区整体高出7.6个、1.3个以及1.7个百分点,虽然略高,但在发达经济体中并不特别突出。而中国制造业占GDP比例基本维持在47%左右,服务业仅占43%。一些年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不降,是靠统计误差的计入。当然,服务业增加值也有低估因素,但整体而言,相比同等发展阶段的经济体,中国服务业占比偏低是不争的事实。

  6、服务业为制造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德国众多知名大企业中,除了西门子、大众、奔驰等知名制造商外,还有安联(Allianz)、SAP(思爱普)等世界顶级服务供应商。没有服务业的支持,德国制造业优势不可能持续。德国教育与科研水平居世界前列,金融、贸易以及交通等各类服务发达,公共服务便利。目前,德国制造业中30%支出是用于研发(R&D)[9],法兰克福还是欧洲大陆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根据德国统计局数据[10],2011年,与德国制造业生产与出口直接相关的服务业(商业贸易与交通、公共服务、科研与教育以及金融等)增加值占GDP比例高达43.6%,高于制造业增加值,也远高于其他服务业。

  服务业对增加就业、提高消费和整体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德国统计局数据[11],2007-2011年,德国服务业就业人数从2906万增至3032万,占总就业人数之比从72.9%升至73.8%;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了126万人,占总就业增加人数的102%。同期,制造业就业人数则从721万降至712万,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从18%降至17.3%。服务业就业的增加,有力地促进了消费和经济增长。

  7、德国制造业以质取胜,确保了出口的可持续性。尽管德国制造业的投资和产出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但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制造业拥有自主核心技术,是传统高端制造业的代表。其中,精密机械、制药、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环保产业等闻名于世。德国产品以质量可靠著称,“德国制造”的竞争优势在于非价格因素,包括质量、技术、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产品性能可靠性、供货可靠性以及售后服务等。这些优势确保德国在面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竞争时,仍能在许多领域保持生产和出口的领先地位。正如德国管理学家西蒙(Hermann Simon)所说,“中国或许是世界工厂,但德国公司却是世界工厂的制造者”。这从各国大量购买德国汽车、高科技重型机械等可见一斑。

  8、初步结论及启示。综上,德国经济增长动力、产业结构明显不同于中国。净出口是近年德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产品质量高、实际汇率贬值以及向新兴经济体的出口较快增长,对德国出口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就业和收入上升带动,消费增速提高,对GDP贡献上升;制造业投资则较弱。目前,德国经济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占比在发达经济体中并不特别高;服务业的发展,为制造业和整体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中国仍是低收入国家,工业化仍在进行,需要继续扩大投资,积极发展高附加值制造业。但中国经济结构显著失衡,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制造业出口,第三产业占比偏低,即使与同等发展阶段的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是如此。我们不能以德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例较高,就得出德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制造业投资和出口的结论,更不能认为为应对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中国应继续向投资倾斜,耗费大量资本和能源发展“两高一资”制造业。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世界经济低迷,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中国过去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中国应借鉴德国经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高端制造业,提高第三产业占比,完善劳动力市场,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均衡持续快速增长。
                              
(作者:王信  李俊)

注:

[1]详见Thomas Mayer, Stefan Schneider:“Germany: Eurpopa’s China?”Deutsche Bank Global Economic Perspectives,May 18, 2011.

[2]详见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V.IND.TOTL.ZS/countries?display=map

[3]详见http://www.bis.org/statistics/eer/index.htm.

[4]详见http://www.bundesbank.de/statistik/statistik_zeitreihen.en.php?lang=en&open=aussenwirtschaft&func=row&tr=EQ0002.

[5]详见http://www.destatis.de/jetspeed/portal/cms/Sites/destatis/Internet/EN/Content/Publikationen/SpecializedPublications/Nationalaccounts/DeutscheWirtschaft,property=file.pdf.

[6]详见http://www.destatis.de/jetspeed/portal/cms/Sites/destatis/Internet/EN/Content/Statistics/TimeSeries/EconomicIndicators/LabourMarket/Content75/arb210a.psml.

[7]详见http://www.destatis.de/jetspeed/portal/cms/Sites/destatis/Internet/EN/Content/Statistics/VolkswirtschaftlicheGesamtrechnungen/Inlandsprodukt/Tabellen/Content75/Einkommensverteilung,templateId=renderPrint.psml.

[8]详见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V.AGR.TOTL.ZS/countries.

[9]详见:“Strong sectors in industry and service providers”,www.tatsachen-ueber-deutschland.de/,Jan.2012.

[10]详见http://www.destatis.de/jetspeed/portal/cms/Sites/destatis/Internet/EN/Content/Statistics/VolkswirtschaftlicheGesamtrechnungen/Inlandsprodukt/Tabellen/Content75/BWSnachBereichen,templateId=renderPrint.psml.

[11]详见http://www.destatis.de/jetspeed/portal/cms/Sites/destatis/Internet/EN/Content/Statistics/Arbeitsmarkt/Erwerbstaetige/Tabellen/Content75/ArbeitnehmerWirtschaftsbereiche,templateId=renderPrint.psml.

未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