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论坛
动态
招聘
信息
巨大灾害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时间:2008-05-23 作者:王自力

2008年以来,中国继1月底至2月初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历史罕见的冰雪自然灾害后,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又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是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地震灾害,截至5月27日12时,遇难67183人,361822人受伤,20790人失踪,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失,成千上万个家庭的破碎,造成了灾区人民难以抹去的心理创痛。目前,冷静、客观地分析自然灾害对整个经济造成的影响,充分认识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对于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自然灾害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自然灾害对经济影响的宏观分析建立在国家或省级范畴上,对经济事件和经济活动进行研究。一般来讲,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后果包括三个方面:经济损失、人道灾难和生态破坏。其中,经济损失又包括直接损失、间接损失和对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自然灾害直接损失主要包括建筑物、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的存量部分的损害,以及废墟清理、紧急救助服务成本等,其评估主要依赖建筑、工程、结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专家完成,本身并不是经济学家所要研究的内容。经济学家关心的是与就业相关的收入损失和间接损失。间接损失界定在理论界还没有形成共识,但主要包括因灾害遭到破坏的企业的生产或经营活动被迫终止所造成的损失、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收入损失以及商业活动停止造成的损失。灾害对宏观经济增长的次生影响主要是指自然灾害对宏观经济指标:GDP、消费、灾害影响的通货膨胀、以及政府救助资源的再分配和恢复重建的效果。
 
  自然灾害经济学家对已经发生的人类所遭受的重大自然灾害历次事件分析后得出,自然灾害的直接损失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影响程度并不显著。一般自然灾害在短期内有影响作用,但很难构成对整个国家巨大的资本市场根本性的扰动。1918-1919年世界范围内爆发的流感没能够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冲击。1995年初发生在日本的阪神大地震,直接损失约为1 140亿美元,大约占当年日本GDP的2.5%,但是在15个月内制造业就恢复到震前水平的98%,所有百货商场和78%的小商铺在18个月内恢复营业,仅在一年内港口贸易就接近了震前的水平。1995年9月的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灾难,虽然对路易斯安娜和密西西比两个州的经济造成相当大程度的损害,但是这两个州的GDP之和不及美国当年GDP的2%。据美国劳工部数据估计,尽管灾难直接导致了受灾地区失去23万个就业岗位,但是灾难发生当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只有3.5万人失业。这些例子充分说明,自然灾害对经济活动影响作用是与经济潜能相反的。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力资本是经济资源的主导因素,地震灾区数十万人的伤亡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人道灾难,但绝大多数幸存者则是灾后重建任务巨大的资本存量和经济潜能。

  (二)地震灾害对灾区经济的影响

  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灾难不仅对灾区人民造成无法估量的生命损失,对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是一场可怕的梦魇,是人类历史上又一人道灾难。“5·12”特大地震灾难造成的后果主要是人道灾难。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对灾难事件及时响应,举全国之力最大程度地挽救受灾群众的生命,充分彰显出中国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团结全国人民及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共同抗击地震灾害,保证受灾地区以及整个国家社会秩序安定。社会稳定是灾后重建和经济发展的坚实保障。国际社会对中国政府在整个救灾过程所表现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信息开放程度给予了高度赞誉。因此,中国政府在灾后重建方面与国际社会合作将会非常顺利,这对于遭受巨大灾害的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要。
 
  目前,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具体数据正在评估中。风险评估公司AIRWorldwide表示,四川省西北部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超过2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 400亿元。另外也有估计3000亿元左右的。当前,这些数据都可以作为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参考数据。通常,自然灾害的直接损失都是由政府财政全部负担,2007年我国全年财政收入高达5.13万亿元,四川省财政收入为1384.7亿元;全国财政超收收入为7239亿元。中国财政收入基础雄厚,不到整个财政收入6-7%的灾害直接损失并不会撼动中国经济。

  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并不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绵阳作为受灾最为严重地区最大工业城市,其中亿元以上工业企业99户,2007年共完成工业产值537.5亿元。可见,地震灾害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不可随意放大。虽然四川天然气的储量占到全国的40%,产量占到22%,但是,地震并没有对天然气产地四川东部造成大的影响。
 
  受到地震灾害影响的主要是有色金属行业,锌矿、铅矿和铝矿及其冶炼厂受到了直接影响。2007年四川省铅精矿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0.01%;锌精矿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10%;电解铝产能约占全国总产能的3.9%。地震短期内会影响全国的金属材料价格,但长期来看,地震只是对企业厂房、电力及交通基础设施造成破坏,并没有造成自然资源的损失。

  地震灾害对第三产业的冲击不可忽视。2007年四川的GDP为10 505亿元,占全国GDP的4.2%。其中,旅游总收入为1217.3亿元,约占比重为11.6%。地震灾害对四川第三产业支柱旅游业的冲击是最大的,地震灾区几乎覆盖了四川绝大部分旅游资源,仅旅游一项会使全国GDP减少约0.48%。

  (三)自然灾害的次生经济影响

  次生经济影响主要表现为因灾害产生的通货膨胀。一般来讲,在遭受自然灾害的国家可能有两种渠道引发通货膨胀。

  一是由于灾后恢复建设的债务负担累积,导致通货膨胀发生。灾后重建是向社会施加的一种成本,政府必须为此安排巨额的财政支出。因为灾难的深度影响,政府可能负担不起额外的债务累积。政府因此就会对中央银行施压,发行更多货币来缓解财政危机,印制过多货币的结果就是通货膨胀。所以,在应对灾后重建的债务处理问题上,中央银行要保持政策的独立性,又要兼顾受灾地区实际困难,这是中央银行面临的挑战。

  二是受灾地区经济基础遭受损害,因市场紊乱造成通货膨胀。食品、建筑材料、能源价格高企。严重灾害可能会造成人们对物价上涨的担忧,尤其是基础消费品和粮食价格。在短期内,政府在受灾地区进行适当价格控制是有效措施。

  对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而言,虽然自然灾害往往是局部的,灾害造成的短期影响较为显著。但是,有些短期影响会导致产生长期性影响。为了应对自然灾害,政府往往会提前安排财政预算,实际遭遇大灾还得追加预算,如果遇到毁灭性灾难还涉及国际借贷,这会对政府的支付能力产生重大影响,政府也会发行更多的公债。正如人们所预期的,为满足灾区重建资金需求,2008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结构调整功能,继对冰雪自然灾害给予信贷倾斜后,5月15日再次决定对地震受灾严重的成都、绵阳等6州市的存款类金融机构暂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同时,追加救灾支农再贷款限额15亿元、再贴现限额10亿元。

  综上所述,2008年以来两次巨大自然灾害的叠加,客观上促进投资需求的增加。面对目前的通货膨胀压力,无论产生的原因为何,最急迫的是增加供给。自然灾害会对经历灾难的人们心理上产生影响,从而降低其生产能力;自然灾害必定减少GDP存量,必定减少存货。因此,应当适当限制能源、粮食、钢材、建筑材料等经济基础性重要产品的出口,增加商品进口。鉴于目前我国复杂的经济形势,继而发生的特大自然灾害,国家综合经济部门需要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作用,维持经济平稳运行,引导企业增加市场供应,稳定市场预期,动员全国全社会有效资源,支持灾区经济恢复,努力实现2008年国民经济发展目标。

未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