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论坛
动态
招聘
信息
建立逆周期的动态拨备体系
时间:2011-06-03 作者:巴曙松

本报告为“银行监管指标体系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要:金融危机爆发后,基于已发生损失计提拨备的会计准则带来的顺周期性引发了各方争议,各国监管当局均尝试建立逆周期的拨备体系,本文从现行拨备制度的问题入手,探讨了国际金融界关于逆周期拨备的一些探索,进而分析了目前中国实施逆周期拨备的可能性和面临的挑战。

  关键字:预期损失,已发生损失,顺周期,动态拨备

  从功能上说,贷款损失拨备和资本是银行吸收损失的主要途径,贷款损失拨备监管也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的监管当局开始意识到拨备制度的顺周期性对经济波动的放大作用,与逆周期资本缓冲类似,危机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及主要发达国家的监管部门探索提出基于预期损失模型的前瞻性动态拨备模型,希望使银行计提的贷款损失拨备能够反映银行贷款组合的预期损失。

一、国际金融界现行的贷款损失拨备制度存在不足

  目前,关于贷款损失拨备计提的国际准则包括巴塞尔资本协议和国际会计准则。巴塞尔资本协议II从银行风险管理角度对贷款损失拨备和资本的功能作出了规定,并对贷款损失拨备的充足性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国际会计准则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39)对银行贷款损失减值的计提和披露作出了规定。

  根据现行会计准则,银行采用已发生损失模型(incurred losses model)计提拨备,即银行只能在有客观证据表明贷款已发生损失时,才可以按照贷款的摊余成本和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之差计提贷款损失拨备,这导致拨备计提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而且这种滞后性还客观上加大了顺周期性。例如此次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的经济形势恶化,企业信用等级下降,违约率增加,根据现行会计准则,银行需要大幅增加拨备计提,同时也导致资本受到侵蚀,强化了资本约束要求,这就使得银行为满足约束条件减少放贷能力,进一步恶化了危机。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2009)总结已发生损失模型导致顺周期性的原因有:利息收入在损失事件发生前被高估;损失事件发生后,已发生损失的完整信息不能及时完全掌握;模型存在内在不一致性,在资产价值的最初评估中扣除了预期损失,但在后续计量中并没有使用预期损失而是采用已发生损失确定有效利率;已发生损失滞后于可能存在的损失;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即使最初预期损失没有改变,但损失仍有可能以利润或损失的形式得以确认,从而使真实预期损失减少或增大;在确认任何损失前,信用风险的变化不能得到有效识别,除非信用已降低到设定的阈值以下;对如何撤销先前已确认的损失并不清楚等。

二、基于预期损失模型的前瞻性拨备

  为了缓解贷款损失拨备的顺周期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等国际银行监管组织提出了前瞻性拨备(forward-looking provision)的改革方向。所谓前瞻性拨备,指银行在经济上行期多计提拨备,用以抵御预期损失,在经济下行期就可以使用上行期积累的拨备应对增加的贷款损失,这样就能保证在经济上行期银行信贷扩张有所收敛,在下行期又不会导致银行紧缩信贷。

  (一)预期损失模型

  2009年12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修改了国际会计准则39号(IAS),出台拨备计提规则的草案《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正式提出采用预期损失模型法计提拨备。

  从预期损失模型可以看出,对减值损失计量的重点在于估计金融工具初始计量时的预期现金流和后续对预期现金流的重估调整。而后续现金流估计的调整又依赖于初始预期现金流估计的准确性,因此估计金融工具初始计量时的预期现金流是预期损失模型的关键。

  (二)预期现金流的估计

  估计预期现金流首先需要考虑估计预期损失的时间维度,即估计整个生命期的预期损失,还是短期内的预期损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选择了估计金融工具整个生命期的预期损失,这也与银行风险管理和报告体系的联系更加紧密。

  其次,需要考虑预期损失大小的估计。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考虑基于未来情况的预期使用现有信息估计预期损失的大小。预期损失包括现有信息提供的某特定时间段的特定计划(specific projections)的损失,如果没有可提供的信息,用基于历史数据和现有信息得到的长期损失趋势来估计预期损失大小。

  第三,需要考虑预期损失的确认时间。是立即确认还是随着时间推移分批确认,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

表1:三种预期损失模型的比较

模型

方法一:立即确认短期内的预期损失

方法二:使用“时间比例法”确认生命周期内的预期损失

方法三:使用带有名义子组合时间比例法

描述

在当期确认短期内的预期损失

预期损失的数额为生命期内全部的预期损失。对于优质账户,预期损失随着贷款组合的加权平均生命分配;对劣质账户,预期损失全部计入准备金账户。

这一方法类似于方法二,但对优质账户资产预期损失的确认由不同年龄的名义子组合进行驱动。这将加快特定情况下某些预期损失的确定

存在的问题

反映短期内预期损失的损失率的决定和更新难度较大

这一方法解决了利息和损失随着时间推移变化影响;但这一方法存在一些问题是对优质资产预期损失在未来的递延确认;优劣质账户的重叠会导致潜在复杂的操作。

存在的问题同方法二一样,但如何进行子组合的分割较为复杂

 

        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还没有确认预期损失估计的最终方法,其可选方法有如上三个。预期损失模型符合国际风险定价原则,防止贷款利息收入高估,有利于积累拨备。但该模型的实施成本高,且将长期预期损失估计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导致拨备计提行为仍然具有一定的顺周期性。

三、西班牙动态拨备制度的探索及其演变

  由于预期损失模型基于长期期望损失建立拨备,因而损失覆盖能力有时并不能满足实际拨备需求,导致其有效性降低,而由西班牙银行建立的动态拨备(dynamic provision)制度虽然并非基于预期损失模型,但该模型计算的动态拨备更加保守因而更具逆周期性,也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

  (一)原来的动态拨备制度

  西班牙的动态拨备制度是逆周期拨备制度的一种实践。为解决信贷快速增长带来的巨大的潜在信用风险,2000年7月西班牙中央银行开始实施动态拨备制度。在该制度下,银行贷款损失拨备包括三个部分:一般拨备、专项拨备和动态拨备。一般拨备和专项拨备的计提方法和未引入动态拨备制度之前的方法一致,动态拨备的公式为

  

  其中,  表示潜在风险暴露,反映专项拨备的平均水平,其中  为t年贷款总额,s代表历史长期平均损失率。银行动态拨备余额为  , 设有上下限:  。3倍上限是为了保证一般拨备和动态拨备总和不会超过金融资产账面价值的4%,即西班牙国内专门从事消费者信贷的信贷机构最高的比例,也为了保证能应对3~4年的温和衰退。需要注意的是,动态拨备计入损益表,并按季度调整,且是一项非税收减免开支。

  从上面的公式中可以看出动态拨备制度的基本思想,即

  在经济上行期,专项拨备  较低, ,动态拨备  为正,动态拨备资金开始积累;

  在经济下行期,专项拨备  较高,  ,动态拨备 为负,消耗积累的动态拨备资金吸收损失。

  动态拨备的计提关键在于参数s的计算,西班牙中央银行提出了两种计算方法:内部模型法和标准法。在内部模型法下,银行使用自有的历史损失数据计算s。该方法要求银行拥有至少跨越一个完整经济周期的历史数据库,且必须由监管者校对确认。由于要求较高,很少有银行使用这一方法。在标准法下,参数s由监管者规定;基于1986-1998年覆盖了一个完整经济周期的历史损失数据,西班牙中央银行将贷款按不同信用风险等级分为六类,每类对应不同的参数s。

  (二) 西班牙的新动态拨备制度

  2004年欧盟统一实施国际会计准则(IFRS),西班牙对动态拨备制度进行了修改,将原来的一般拨备和动态拨备合并成为一般拨备,后文中的一般拨备即指合并后的一般拨备。在新制度下,专项拨备的计提公式不变,一般拨备的计提公式变为:

  

  其中,  表示长期平均信贷损失率;  表示专项拨备对贷款总额的长期平均比例。 都是基于一个完整经济周期的历史损失数据计算得到,其计算方法也有两种模型:内部模型法和标准法。内部模型法很少有银行使用,而且银行并不对外公布。同西班牙的旧动态拨备制度下计算参数s的标准法相似,监管当局根据历史数据计算各类资产的损失率,按风险程度将银行资产分为六大类,分别给出对应的  。

  从一般拨备的公式可以看出,一般拨备可分为两个部分:  和 在经济上行期会不断增长,当经济处于下行期时, 还会增长,但速度减缓,因此这一部分在经济下行期时不具有逆周期效应。  才是实际发挥逆周期调整作用的部分,这一部分会使得银行在经济上行期比使用预期损失模型积累资金更多更快。

表3:经济周期中不同参数的行为

阶段

不良贷款新增额

专项拨备

潜在风险

一般拨备

一般拨备资金

上行期

>0

>0

下行期

<0

0

=0

        (三) 西班牙动态拨备制度的特点

  此次金融危机经验表明,西班牙银行在危机中应对风险的表现比其他欧洲国家的银行相对更好,2006年美国银行体系的拨备覆盖率为176%,而西班牙达255%。动态拨备制度使得西班牙银行具有更高拨备充足率和资本缓冲能力。

  首先,动态拨备制度是逆周期的,尽管动态拨备制度并没有完全消除银行的顺周期性,但明显降低了顺周期性的程度(IASB,2009)。

  其次,动态拨备制度在与国际会计准则不冲突的同时减少利润操作行为。该制度强调透明,要求银行披露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和拨备大小,并且动态拨备的计提基于规则进行,且拨备金额有上限限制,因而银行难以利用动态拨备进行利润调节。

  但是,动态拨备制度是基于信贷损失细节性的信息来计提拨备,信息越准确,拨备体系的准确性越高。西班牙用于动态拨备制度的历史数据来自西班牙中央信贷登记处,数据始自1968年,覆盖了多个经济周期。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实施动态拨备制度存在操作性上的难题,特别是没有覆盖完整经济周期的历史数据。

  同预期损失模型相比,动态拨备具有一定的优劣势。首先,尽管预期损失模型是一种前瞻性拨备制度,动态拨备基于历史损失数据,是一种后顾型拨备制度,但考虑到操作成本和灵活性,动态拨备制度更具适用性。其次,动态拨备制度中一般拨备资金可能高出长期平均损失,能够覆盖非预期损失,在预期损失模型中,一般拨备不可能高于预期损失量。

四、中国银行业构建逆周期拨备制度的指标选择

  1988年财政部颁布《关于国家专业银行建立贷款呆账准备金制度的暂行规定》,规定银行建立呆账准备金制度,呆账准备金按本年年末贷款余额的1%进行差额提取,标志中国银行业的贷款损失拨备制度正式建立。随后金融形势不断发展,财政部对贷款损失拨备制度作出了多次调整。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确定建立贷款五级分类制度,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将贷款损失拨备分为一般拨备、专项拨备和特种拨备,还基于贷款五级分类规定了专项拨备的计提比例。2006年财政部颁布新会计准则,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新准则将贷款损失拨备定义为资产减值拨备的一种,明确规定了贷款损失拨备的计提范围和计提方法,并进一步规范了提取、转回和收回等账务处理。

  (一)前瞻性拨备的适用性与相关会计问题

  基于预期损失模型的前瞻性拨备制度要求在初始计量时对整个存续期内的预计损失进行估计,促使银行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具有一定的预警作用。这种前瞻性拨备思想是对现有监管理念的重大调整,因此可能会产生不少与现行会计准则的不相容。

  首先,预期损失模型难以避免主观判断对真实信息的可靠性的影响,估计预期损失时不可避免存在高估或低估现象,因此企业有可能为满足监管要求而调节利润。

  其次,预期损失模型可能与现行会计准则有冲突之处。通过预期的未来收入与损益来确认目前的资产收益状况,本身与权责发生制的基本会计准则相矛盾;同时一般在预计损失之后确认利息收入,但被减除的损失的利息收入是减值迹象未出现之前预计的,本质上并没有发生风险的转移,因而此部分的收入没并有得到确认。另外,在损失尚未发生时就确认损失的方法与中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也不一致。

  (二)动态拨备监管指标的选择

  为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中国的监管机构正在积极借鉴国际经验研究在中国实施动态拨备的制度框架,将动态拨备作为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拨备计提问题既涉及会计政策问题又与监管政策框架密切相关,西班牙动态拨备制度得以顺利运行的原因之一是西班牙中央银行既负责银行监管又负责制定银行拨备的会计制度。

  从上述国际经验对比,中国实施动态拨备可以考虑的方法有两个方向:一是借鉴西班牙的动态拨备模型,将拨备计提与拨备监管相结合,依据新会计准则计提动态拨备,并与组合计提要求相结合,对计提的范围、标准进一步细化,同时进行动态调节。另一方案是将拨备与监管职能分开,银行仍按会计准则计提拨备,监管当局负责对银行的拨备进行调节,当监管者判断银行提取的减值准备未达到动态拨备水平,监管当局有权要求对银行的利润分配进行限制,要求银行储存专项储备,反之,若认为银行提取了超过动态拨备水平的拨备,超出部分可记为监管资本。第二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将动态拨备的实施与银行自身常规经营分开,不论经济上行或下滑的阶段,银行利润不受拨备的直接影响,有利于投资者掌握银行的真实信息,但缺点在于实施难度大,监管成本较高。

  2010年中国财政部在《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2010年修订版(征求意见稿)》中对中国实施动态拨备提出两条建议,一是贷款损失准备金不再按照贷款五级分类提取,而按照新会计准则提取,即采用预期损失概念,要求银行对潜在风险进行估计,实行动态拨备。二是对动态拨备提出最低要求,一般拨备余额不低于风险资产期末余额的1.5%,不足1.5%时需要补提至1.5%。该最低标准计算公式的优点在于,计提公式中包含了所有风险资产而不是西班牙动态拨备制度中的信贷资产。但缺点在于1.5%的均衡比例是否合理仍需进一步验证和修正。

  目前,中国银行监管部门考虑提出的拨备计提模型则为:动态拨备

  =全部贷款×历史不良贷款率×(同期拨备覆盖率+调整系数)-专项拨备

  其中,历史不良贷款率根据历史平均不良贷款数据确定,同期拨备覆盖率使用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回收的历史数据计算不良贷款回收率,以此计算能够覆盖潜在风险的拨备计提比率,从而计算应达到的拨备覆盖率水平。调整系数的设置是为了保证宏观审慎监管的灵活性,其大小的确定需要考虑宏观经济发展的周期变化、银行业的总体风险水平、贷款的分离程度等指标。

  与西班牙的动态拨备制度相比,中国目前试图建立的动态拨备计提制度基本是基于拨备比率这一监管目标计提的,西班牙的动态拨备则是基于历史平均贷款损失率、专项拨备与贷款总额的比的历史平均水平等因素,是一种“统计拨备”,中国的银行业目前尚缺乏覆盖完整经济周期的贷款损失率等数据,因而不能采用这种方法。同时,中国上述在讨论中的动态拨备则依赖于对经济周期的主观判断,而这也将是中国实行动态拨备的最大挑战之一,因为经济周期的事前判断无论是从经济预测还是金融市场角度都是十分困难的,如果因为对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判断失误,导致对调整系数的判断失误,有可能导致银行损失拨备不合理,降低动态拨备政策的实施效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江健先生对本文亦有贡献)

未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