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EN
首页
论坛
动态
招聘
信息
我国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研究 作 者 : 刘晓春 等 著 出版方 : 中国金融出版社 日 期 : 2022.8
未收藏
作者简介 刘晓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副院长。 本科毕业于上海财经学院(现为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系。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农业银行系统,曾是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国际业务部三人筹备组成员,后独立筹备了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营业部。1997年4月,任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1999年10月,调任中农业银行香港分行副总经理,负责香港分行的业务经营。2004年4月,任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2010年7月重返香港,任中国农业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2014年7月加入浙商银行,任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行长,为进入转型阶段的浙商银行制定了“全资产经营战略”。2018年4月辞任浙商银行行长,2019年1月正式加盟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并任副院长,同时兼任该院上海金融数字化研究中心主任。 刘晓春在银行业磨砺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业务实操和管理经验,对于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与现存问题有着全面和清醒的理解。擅长立足自身实践与思考输出独到的观点,作品发表于《中国金融》《清华金融评论》等期刊以及多家主流媒体,著有《一位银行家的管理笔记》。
内容简介


我国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研究

刘晓春 等 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22.8


【推荐语】

  资产和负债的平衡是银行经营的核心之一,能否实现平衡是决定银行成败的关键之一。本书从资产负债角度入手探析当下中小银行存在的问题,抓住了关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时,本书提出了如何把握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三性”平衡,如何实现从被动到主动和从表内到表外的全覆盖管理,还提出了主动负债、配置同业和运作交易性资产的三个主要对策。总体来看,本书针对性强、角度独特,本书的研究非常专业、规范和精细。

——廖岷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财政部副部长


  作为中国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并占据银行体系半壁江山的中小银行,在服务“三农”、中小微企业和社区居民方面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近年来,一些中小银行陆续出现重大风险,甚至危及金融体系稳定,究其原因,公司治理混乱自当不可推卸,但薄弱的资产负债管理也实难辞其咎。鉴于此,刘晓春院长的新书尝试从资产负债经营管理的独特视角,为根本解决我国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寻找兼具可操作性和启发性的参考框架。作者提出的“资产负债经营管理既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也是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逻辑,更是我国中小银行风险管理破局和转型的抓手”的观点,一语中的,值得银行投资者、决策者、从业者和监管者深思。

——张晓慧  CF40资深研究员、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助理


  在当前强监管和严风控形势下,银行业野蛮扩张的时代已渐行渐远,回归本源、合规经营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中小银行的竞争优势在哪?如何通过资产负债的主动、灵活、前瞻管理实现最优资源配置?怎样找到与大型银行差异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在本书找到。本书不仅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科普,更是银行稳健转型防范风险的实践纠偏指南,对中小银行重塑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值得细细研读。

——李伏安  CF40成员、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者简介:

  刘晓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副院长。

  本科毕业于上海财经学院(现为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系。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农业银行系统,曾是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国际业务部三人筹备组成员,后独立筹备了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营业部。1997年4月,任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1999年10月,调任中农业银行香港分行副总经理,负责香港分行的业务经营。2004年4月,任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2010年7月重返香港,任中国农业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2014年7月加入浙商银行,任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行长,为进入转型阶段的浙商银行制定了“全资产经营战略”。2018年4月辞任浙商银行行长,2019年1月正式加盟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并任副院长,同时兼任该院上海金融数字化研究中心主任。

  刘晓春在银行业磨砺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业务实操和管理经验,对于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与现存问题有着全面和清醒的理解。擅长立足自身实践与思考输出独到的观点,作品发表于《中国金融》《清华金融评论》等期刊以及多家主流媒体,著有《一位银行家的管理笔记》。


课题组成员:

张晶晶 浙商银行总行计划财务部(资产负债管理部)

陆 震 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资产负债管理部

杨悦珉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

袁煦筠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


内容简介:

  我国银行体系中,中小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占据近半壁江山,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我国中小银行经营管理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

  本书认为,资产负债管理理念缺位、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不完善、资产负债运行结构不合理是掣肘中小银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需通过重塑资产负债管理理念及方法来改善中小银行的经营管理现状。本书从资产负债经营管理的视角,为我国中小银行寻求出路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兼具可操作性和启发性的参考框架和操作指引。

  本书系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研究”课题项目研究成果。


目录


第一章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形势与启示

第一节 我国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的历史轨迹

一、宏观层面,银行非传统资金来源和运用逐渐增加

二、微观层面,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容不断丰富和多样

三、管理层面,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容和视角得到革新


第二节 资产负债监管向对接国际标准的过渡

一、从简易计划平衡管理向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演变

二、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强化风险指标监管要求

三、国际银行监管规则在我国的实践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四、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的建立和发展

五、接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第三节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一、新环境:全球面临经济低速增长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

二、新常态:国内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

三、新要求:监管层面对银行业改革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四、新监管:金融严监管加剧合规成本和资本补充压力

五、新体系:利率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六、新变化:手续费收入结构调整

七、新模式:金融科技兴起冲击传统经营方式

八、新改革:金融开放重塑银行业竞争生态


第四节 我国中小银行提升资产负债经营管理能力的必要性

一、我国中小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困惑与隐忧

二、中小银行提升资产负债经营管理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提升资产负债经营管理能力的理念转变


第二章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运行的规律

第一节 我国银行业资产负债运行规律的产品维度

一、负债端业务

二、资产端业务

三、所有者权益及资本补充工具


第二节 我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的多元视角

一、表内外的转换

二、重资产与轻资产维度

三、基础负债与主动负债维度

四、时间维度

五、地域维度

六、客群维度

七、分支机构维度

八、本外币维度

九、市场间维度


第三节 银行资产负债运行的边界和管理策略

一、影响资产负债配置决策的主要因素

二、商业银行资本内生与补充建议


第三章 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历史、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我国中小银行演变历史

一、中小银行的界定

二、中小银行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我国中小银行发展现状

一、中小银行的数量结构

二、中小银行的市场份额

三、中小银行的风险收益结构

四、中小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结构

五、中小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


第三节 中小银行存在的问题:基于数据的分析

一、过快的增长速度反映出了非理性的发展诉求

二、缺乏信贷投向导致投资、同业业务较多

三、负债结构的差异加大了流动性管理的难度

四、农商行资产质量问题较普遍且拨备覆盖不充分,或存在信用风险隐患

五、近年来农商行稳步提高杠杆率水平,城商行对流动性需求激增

六、中小银行盈利状况总体薄弱,城商行回报水平相对最低


第四节 我国中小银行风险形成逻辑及案例分析

一、我国三类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特征及问题解析

二、我国中小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分阶段分析

三、造成中小银行风险高企的原因:从资产负债管理的不同维度分析

四、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对中小银行风险的影响

五、案例分析


第四章 构建适合我国中小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第一节 重塑资产负债管理的整体思路

一、重塑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三性”平衡基础上的长期价值追求

二、重塑资产负债管理的理念:从被动管理向主动经营转变

三、延伸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容:从专注表内到覆盖表内外全部资产负债表

四、建立资产负债经营管理的“三策略”

五、升级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与工具:从初级到高级


第二节 保障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的方法和途径

一、从公司治理机制着手,进行顶层设计

二、完善决策机制,保证决策精准有效

三、完善绩效评价体系,确保传导有效

四、合理运用管理工具,持续优化管理方法

五、建设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强化科技支撑


第三节 未来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分类建议

一、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差异化建议

二、同一银行内部总分行与不同条线的资产负债管理差异化建议


第五章 对我国中小银行经营发展的研究展望

第一节 关于中小银行公司治理的探讨

一、当前我国中小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主要表征

二、理解当前我国中小银行公司治理问题背后的环境约束

三、我国针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监管框架及其最新演变

四、对策建议


第二节 关于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路径的探讨

一、中小银行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二、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

三、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困难

四、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方向

附录一 中国人民银行政策工具

附录二 历次巴塞尔协议修订指标对比

附录三 《巴塞尔协议Ⅲ》审慎监管基本要素概览

附录四 我国57家上市银行基本概况

附录五 银行数字化及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监管政策梳理(2018—2021年)

附录六 巴塞尔委员会银行业公司治理原则演变及内容概要

附录七 近年来银保监会涉及公司治理问题的相关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后记



把握中小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四个关键因素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委员 廖岷

  (本文为作者在2022年2月19日的上海新金融研究院课题评审会暨闭门研讨会第106期“当前中小银行管理模式转型及监管启示”上就课题报告《我国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研究》所做的评审。作者系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财政部副部长。)


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变化、合理把握资产和负债的平衡

  资产和负债的平衡是银行经营的核心之一,能否实现平衡是决定银行成败的关键之一。本课题从资产负债角度入手,探索当下中小银行存在的问题,抓住了关键,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报告还详细分析了当前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中小银行暴露的问题,进而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有助于理解问题并构建合理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我们现在分析问题往往是从“此岸”到“彼岸”,通常描述“彼岸”的美好,却较少谈及如何搭建两岸之间的“桥梁”。报告以建设高质量的银行为目标,抓住资产负债管理这一关键,构建了全面的体系,搭建了“桥梁”。报告提出了如何把握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三性”平衡,如何实现从被动到主动和从表内到表外的全覆盖管理,还提出了主动负债、配置同业和运作交易性资产的三个主要对策。此外,报告还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当如何应对经济从高速和中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应当如何基于经验教训实现提升。报告通篇针对性强、角度独特,非常专业、规范和精细。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并存在持续下行的可能性,同时还伴随着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转型。在此背景下,中小银行的经营背景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很多中小银行面临经营困难甚至生死存亡的问题。报告提出的精细化资产负债管理,进一步实现风险全覆盖,是否可以解决中小银行在大的宏观背景下所遇到的问题?大的宏观经济背景又将给中小银行带来怎样的影响?目前课题的定位是资产负债管理转型,而中小银行如何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涉及的问题很多,希望能有更多、更深入的研究覆盖这些问题。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增加了银行面临的风险。在过去的短缺经济下,银行管理者和房地产企业等客户都存在规模扩张的情结。当前,随着经济出现下行,经济质量和结构应当进行调整,机构也需要改变经营方式来适应形势变化。


必须解决中小银行委托代理问题

  随着经济下行,银行的风险首先从城商行和农信社等中小银行暴露出来。报告提出了相关的委托代理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在委托代理关系中,股东关注机构长期利益,高管和经营层关注短期盈利,两者存在矛盾。但现在,中小银行的股东也开始和经营层一样,更加关注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二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同方向共谋的问题。

  当前暴露出的很多经营不规范和违法犯罪问题的原因之一是股东和经营层两者同时追求短期利益,这一情况与课题谈及的历史上三家银行破产的案例完全不一样。资产负债管理能否解决这一类问题?

  委托代理的问题一定要解决,如果顶层代理关系出现问题,执行层面的技术管理很难有效对冲并扭转当前中小银行遇到的一些问题。

中小银行如何厘清定位和核心竞争力

  报告突出了从被动到主动地重塑资产负债表,提升中小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突出了资产负债表的战略性、重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引发了关于中小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我最近在读《生命的意义》,其中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考虑个体意义必须放在整体的环境中去看。因此,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要放在整个银行体系当中,并将银行体系放在整个经济与社会环境当中,在此背景下探讨中小银行存在的意义以及中小银行到底应该如何找到自身定位。

  回顾中小银行最初的设置,事实上中小银行是从艰难的环境中起步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对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数量上也占绝大多数。但我们也要不断问自己一个问题:在今天的环境下,中小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的感受是,中小银行有三大优点:第一,更加接近客户和社区,更加了解客户;第二,业务聚焦,并在几个主要领域深耕;第三,机制灵活,包括业务模式、体制机制、约束和激励机制。另外,它的竞争性可能还表现在一定程度上的单一,而非多元。因此,需要思考如何让中小银行更加聚焦,回归主业,更好地服务当地客户群体。

  以浙江泰隆商业银行为例,它们的信贷人员为了给一家理发店发放一笔贷款,在理发店蹲守了一周,通过计算客流量和流水来决定发放贷款的金额,而且贷款无需抵押,是纯信用贷款。这一案例的成功是因为该银行接近客户、了解客户的业务,但这能否广泛适用于较大的股份制银行?是否能够成为中小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这些问题均有待思考。


人才是中小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决定中小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最终重要因素,到底是组织架构,还是人的因素?一般来说,银行有三大重要因素,人才、组织管理、信息,其中,人才因素对中小银行的经营更为重要。

  某省进行了省联社改革,把省联社设为总行,下层农信社作为分支行,并选用一批商业银行领域的专家,将农信社建设成为现代商业银行,加强了对分支机构的管理,有效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一体化经营表现出色,改革获得了阶段性成效。成功的原因是组织架构改革的成功,还是人员任用的成功呢?无论在怎样的组织架构下,人员的任用都是关键。如果顶层管理人员出现问题,集中管理导致的问题将比分散管理更大。

  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也得益于人的因素,其最大的特点是机制灵活,因此吸收了一批有竞争力的高管,反之,一些出现问题甚至破产的中小银行也是因为在人员任用上出现了问题。公司治理、内控和成功都离不开一批合格的银行家。应当进一步增强中小银行人才团队的竞争力,培养优秀的顶梁柱,进而才能转变当前被动的局面,引领机构走出困境。

  格林斯潘曾经在一次会谈中,肯定了中国在短时间内实现商业银行市场化的成果,但他随后就提出了质疑———中国是如何在一夜之间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商业银行家的?其实这个质疑表明他不认为中国能够一夜之间拥有大批合格的商业银行家。事实证明,银行发挥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也就是“格林斯潘之问”。


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建设应当更具有针对性

  报告聚焦于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也对城商行、股份制银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提出了针对性建议,虽然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的构建和方向是一致的,但是这些银行存在很大的差异。现在一些股份制银行的规模超过了国有银行,个别城商行的规模接近股份制银行,还有大量规模不大的城商行、农商行。

  在此背景下,是否能够根据银行的实际差异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一些城商行的业务相对简单,如果建议太过复杂,针对性将不会很强;反之,如果资产负债表管理基础薄弱,是否需要首先聚焦夯实基础?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应当有效地融合各方面要求和内部管理需求,先完善基础,再逐步提高努力的层次。


【前言】

  伴随着金融业改革发展的进程,我国中小银行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助力民营小微企业发展、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金融需求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业已成为我国金融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资产总额占据商业银行的半壁江山。然而,在新形势下,外部经济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国内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银行业自身资产负债内容和结构不断丰富和深化,金融科技的发展对银行业务和银行自身数字化转型形成了压力,且随着银行业严监管持续,尤其是资管新规实施以来,中小银行的经营管理和盈利能力受到较大冲击和严峻挑战,过去规模扩张式的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019年某城商行被接管事件被视为近20年来中国金融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银行类金融机构正式打破刚性兑付,也意味着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其虽是个案,但暴露出的同业负债过多、非标资产过多、贷款投放缺乏存款增长支持等业务发展中资产负债结构失衡问题也是一些中小银行现实经营情况和问题症结的一个缩影。

  因此,在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金融监管和银行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小型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优化与转型重要性凸显,从被动管理的理念向主动管理的理念转型、从短期净息差最大化的目标向三性平衡基础上的长期价值实现的目标转型、从专注表内存贷款向覆盖全资产负债表转型已经逐渐成为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经营管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基于对银行业经营环境变化和中小银行资产负债运行规律和特征的总结,本课题旨在厘清中小银行目前资产负债经营中存在的结构及管理问题,进而为中小银行的资产负债经营管理提供转型方案,以期中小银行通过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资产负债管理,在满足监管的前提下,回归本源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下为本书的主要内容概述:

  第一章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历史沿革入手,并基于国际金融监管演变视角,梳理出我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的最新发展与转型趋势,分析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金融政策导向和监管要求、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数字化转型等新形势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的严峻生存挑战与竞争压力。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中小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诸多困惑,并以资产负债管理为切入点,明确提升资产负债主动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阐明将资产负债经营管理作为破局与转型的抓手,对于中小银行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深化,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外部监管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资产负债表方面,以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内容主要是存贷款,资产负债结构单一。现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不仅仅有贷款,还有债券、存放同业、拆借同业、金融投资、股权投资、贵金属、衍生品等其他多种经营性的生息资产项目;负债端,除了吸收存款,还有同业存款、拆入资金、衍生负债、债务证券等多种类别;此外还衍生出诸多表外业务。不同资产具有不同的风险和收益特征,不同的负债含金量和成本也不尽相同,这无疑对银行资产负债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容和手段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金融监管方面,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监管逐渐与国际标准对接。过去几十年,对银行资产负债的监管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计划管理到存贷款比例管理、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管理,直至新资本协议下资产负债管理,对商业银行不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2010年巴塞尔协议III推出以来,我国银行业监管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资本监管和宏观审慎要求逐步升级。2017年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进一步完善,全面强化了广义信贷总量、资本充足水平、定价行为、流动性风险管理等,通过七大方面综合评估和应用,提升监管协调效率,有力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进一步引导商业银行提高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效果,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风险、收益、结构管理等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会计准则方面,2014年以来IFRS9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分类、减值计量和套期会计上都做了颠覆性的修订,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配置、流动性管理、资本管理与定价管理都产生了影响,对资产负债管理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但是,在历史演进和监管变革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本身还较为被动,是监管变革推动着资产负债管理的变革,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目的仍然是满足监管达标的要求,大多数银行将资产负债管理当作业务计划管理或者是业务资源分配管理的方式。尤其是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并没有将其视作主动经营和管理的内在要求和工具,造成银行内部资产负债管理经营理念、方法等方面相对落后于监管,主动开展资产负债经营管理的动力和能力均有所不足。课题组认为,各类监管指标,是长期以来银行经营管理经验教训的积累和总结,商业银行不能简单把它们看作是监管的要求而被动执行,而应该主动把这些监管指标和其他内部管理要求作为日常经营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在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经营的同时,实现与监管互动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当前,全球经济陷入低增速、低通胀、低利率的疲惫期,叠加新冠疫情影响,外部经贸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国内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银行业监管持续加强,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入,对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经营管理和盈利能力造成较大冲击,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的问题逐渐暴露。过去依靠规模扩张促进发展的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亟需转变资产负债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尤其是对资产负债管理业务逻辑和运行规律的厘清,并在此基础上主动开展资产负债经营管理工作,不断提升资产负债经营管理能力。

  第二章是课题报告方法论的核心,总结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运行的主要规律。其中,既包括资产端和负债端各项主要细分业务的运行规律和特点,也包括各项可能对银行资产负债运行造成影响的表内表外、资产属性、负债性质、本外币、地域、季节、客群、分支机构、市场等维度的特征与因素。通过这些运行规律的梳理,我们认识到,应对资产负债的业务和期限结构采取合理、有的放矢的摆布和调整,从而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之间的最优平衡。

  商业银行的“三性”,即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也是日常管理的三个原则。资产负债管理的本质在于对资产与负债进行统筹部署,从而实现“三性”目标之间的最优协调平衡。

  本章从不同维度出发,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细分,围绕我国商业银行不同资产负债本身及相互间的“三性”特征和关系,探讨资产负债运行所具备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规律,为下一步重塑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提供基础的经验支持。

  一般地,从产品的维度,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资本补充工具等具有其普遍性特征和规律。但是,不同的经济环境、地域、季节情况下,其运行规律也会呈现一定的特殊性。为此,我们在分析资产负债普遍性规律的基础上,也从表内与表外、轻资产和重资产、基础负债和主动负债、不同地域、客群、分支机构、本外币、市场间等多个维度对资产和负债的规律和特征进行分析。

  商业银行在管理资产和负债时,不仅需要考虑资产负债的一般性特征,也要综合考虑资产负债的特殊性规律,以作出更具体精准的管理决策。此外,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其资产负债规模及经营不仅受资本总量、自身资本逐利本性的影响,还受到央行货币政策、外部监管指标、内部利润指标等方面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因此,本章也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运行的边界进行了分析。

  第三章基于对我国中小银行发展脉络的梳理,结合第二章的资产负债运行主要规律的研究框架,从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入手,对目前中小银行资产负债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和风险形成逻辑提供了课题组的思考和判断。

  从发展现状来看,虽然我国中小银行在资产规模总量占比上与大型商业银行基本平分秋色,但在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方面,与大型银行差距悬殊。中小银行普遍存在经营同质化、业务风险集中度高、资本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较弱、内部风险管理相对粗放等问题。原本靠扩大资产规模带来利差红利的逻辑,随着一系列金融改革和监管变革而逐渐弱化,这些变化包括利率市场化、行业监管趋严、拨备核销压力、资本约束对扩张的控制,也包括最新的资管新规、对同业业务的管控等。在三类主要的中小银行中,农商行面临更大的挑战。一方面,农商行虽然数量最多,但资产占比、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都弱于其他两类中小银行。另一方面,农商行的净息差优势在利差收窄的大背景下也将面临转型危机。

  从后续趋势来看,我国中小银行的资产负债经营理念滞后,盲目追求资产负债的规模而不重视结构的优化,缺乏平衡经营的思维,资产端和负债端期限错配程度较高,流动性管理水平较差,且高度依赖宽松的货币环境,这些问题将很大程度制约中小银行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

  具体从负债端来看,中小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忽视市场信誉建设,客户基础薄弱,主动负债能力不足。从负债结构来看,一方面我国中小银行存款结构中个人定期存款比重过高,另一方面同业存单和同业理财增速较快,造成银行负债结构不稳定、表外信用风险高企,也加大了流动性管理的难度。从资产端来看,中小银行由于自身经营范围有限,信贷投向受当地经济环境制约较大,导致投资、同业比重较大,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不足。其他维度方面,从区域分布来看,西北、东北及西南地区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影响,面临较大的资产质量压力;从客群特征来看,中小银行的客户更多集中于中小企业,而近年来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更加严峻,给中小银行累积了大量资产质量压力;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来看,新冠疫情的爆发进一步加剧了中小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

  第四章结合新形势背景、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特征问题、资产负债品种自身的运行规律,从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理念、范围、工具等角度重塑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整体框架和思路,理顺资产负债管理的内部治理架构。在此基础上,结合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的不同特点,以及商业银行总行、分行和支行的管理实际,提出差异化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案建议。

  从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来看,资产负债管理应当协调平衡资产与负债的关系、总量与结构的关系、风险与价格的关系,鼓励做细做精和差异化经营,稳健增长资产负债规模,促进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短期实现净息差最大化,长期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促进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

  从资产负债管理的理念来看,伴随着利率市场化、银行业商业化趋势深化,资产负债管理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资源配置和事后统计的概念,而应该是前置的、前瞻的和主动的经营行为。无论哪家银行、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客户策略和产品定位,最后都要在资产负债管理这个层面上来进行整体的摆布;对于市场和监管的变化,也都要体现在资产负债管理的层面,进行全行的资源调配,指导前端开展经营。

  从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容来看,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视野较为狭窄,在金融改革持续深入的形势下,仅仅专注存贷款业务而忽视客户需求的多样化特点,将使得存贷款与其他表内业务、表外业务之间出现割裂,甚至演变为潜在的风险。随着表外业务的发展,资产负债管理应当更加注重表内表外的一体化管理,从全局的角度将管理内容覆盖到整张资产负债表。

  本课题提出了资产负债经营管理的“三策略”:第一,聚焦高质量发展主线,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第二,通过多元化满足客户融资需求和做大流量来提高资产配置的弹性、最大化收益;第三,通过建立全渠道、多元化的负债工具组合为资产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要升级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与工具,围绕价值创造目标,推动表内、表外的全资产负债表的持续优化,重点考虑建立三大机制:一是以资本为约束、以最优回报为目标的资产组合配置机制;二是流动性和资金成本约束下的主动负债管理机制;三是同业可比、量力而行、传导灵敏的内外部利率定价机制。此外,要着力完善资产负债管理的治理机制,包括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设立、资产负债管理部门的设置以及资产负债管理系统的建立等。

  在提出上述资产负债经营转型策略的基础上,本课题基于对中小银行的不同分类,提出了差异化管理的建议。课题组认为,对中小银行的划分应该重点考虑三个维度,而不是简单地参照股份制、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分类。一是规模维度,即按照银保监会的定义,本外币资产超过2万亿元的银行归于大型银行,介于3000亿元至2万亿元之间的归于中型银行,小于3000亿元的归于小型银行。考虑到部分股份制银行的规模与国有行相差无几,将这类银行划入中小银行存在偏颇。二是地域维度,即按照本地经营的银行还是全国性、跨区经营的银行来划分。三是城市化维度,部分农商行所在地已经实现城市化,不应按照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思路,而应参考城商行的管理思路。

  针对三类不同维度,应考虑差异化管理思路:第一,针对资产规模与大型银行相当的银行,建议资产负债管理应向大型商业银行看齐,全方位健全完善资产负债管理架构、体系、工具、流程等,同时注重发挥自身原有的经营特长,形成差异化发展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第二,针对所在地已充分实现城市化的银行,建议资产负债管理立足于多元化发展的金融需求,并在发展中注重资产负债协调平衡与流动性风险管控;未实现城市化的银行仍然按照农商行的发展思路,即资产负债管理充分发挥利差优势、注重资产质量防控,并在城市化进程和客群转换过程中转型。第三,针对存在跨区经营的银行,需要厘清总行与分支行之间的资产负债管理分工。建议总行要承担起全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总指挥”功能,在战略层面发挥引领作用,对于总行直营业务应全面纳入资产负债经营管理总体框架中;分行要结合区域特点,进行总行资产负债管理政策传导和本地化实施,发挥资产负债管理的枢纽作用;支行要将业务营销拓展与资产负债管理要求紧密结合,用资产负债管理理念和思维指导业务经营工作的开展,发挥资产负债管理的微观指导作用。

  在宏观经济结构调整、金融监管强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银行业务受到较大冲击,而中小银行受自身财力、人力、科技、体制等各方面的限制,受到的冲击更大,与大型银行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中小银行亟须运用金融科技创新手段,通过数字化转型,打造第二增长曲线。数字化转型的外在表现是产品、服务和体验,内在关键是组织和管理做出相应的改变,因此银行数字化建设不仅是利用技术分析客户需求、风险,优化客户流程质量,更重要的是提升银行经营管理能力。资产负债等内部管理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和灵魂,因此要善用金融科技提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具体建议包括建立应日常管理之需的实时分析系统、应利率波动之需的实时策略调整系统、应汇率波动之需的动态对冲方案系统、应资金管理之需的智能定价系统等。

  第五章对我国中小银行经营发展进行了研究展望。

  当前,资产负债管理转型是中小银行提升资产负债经营管理能力的必经之路,但资产负债管理转型不能解决中小银行发展中所面临的全部问题。本章节进一步从中小银行经营管理的其他主要焦点问题——公司治理和数字化转型两个方面出发,对提升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能力、助力资产负债业务高质量发展进行初探,对下一步研究提出展望。

  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转型并非一蹴而就之事。中小银行不仅受到国内制度政策的影响,也受到大股东、实际控制人等利益相关方的约束,更受到自身组织文化、部门博弈、业务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衡,深层次的转型和改革触及银行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型,需要银行决策者和从业者从更加平衡、整合、动态的角度,理解银行业务规律以及相关风险形成逻辑,真正形成市场导向,而非行政指令或其他非理性因素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

  面对近年来中小银行发生的一系列乱象,我们认为要从源头上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多专家指出,大部分中小银行风险根源在于公司治理的不合理性,业务经营脱离了主责主业。我们认为这个判断基本上是正确的,但资产负债经营管理,既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也是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逻辑,公司治理与资产负债管理之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事实上是互相影响的。一方面,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问题,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于银行决策机制和主导者资产负债管理的意识薄弱,没有主动统筹和平衡管理的理念所导致。从大量案例分析,除个别银行的控股股东或内部人主观故意导致公司治理混乱,因而风险积聚外,对于大多数出现风险隐患、公司治理混乱的中小银行,主要股东、管理层并不真正懂得银行资产负债经营管理的逻辑,只是简单地认为银行就是经营存款和贷款的企业,而且主要是放贷款。另一方面,许多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问题强化了非市场因素对银行经营决策的影响,并进一步弱化资产负债管理在银行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反言之,中小银行决策者若能真正重视和理解资产负债管理,对解决当下的公司治理困境亦是“釜底抽薪”之举——理顺业务和风险逻辑,强化主动管理、科学管理、统筹管理,将帮助银行在满足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对造成银行经营的非理性因素形成有力约束,进而从长期保障所有股东的利益,实现真正的稳健发展和良性循环。

  本课题不是简单意义上为当前中小银行风险频发的现状提供一种解释和方法论,而是在当前国家加大金融开放、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从资产负债经营管理的视角,为我国中小银行寻求出路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兼具可操作性和启发性的参考框架和操作指引。课题组认为,由于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和转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已经不再只是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行为,即单纯的业务计划和资源分配工作,而是全局层面的经营行为。本课题提出的这一资产负债管理视角,从管理理念、组织架构,到业务经营、操作系统层面一以贯之。特别是在当前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银行如何不被技术所裹挟、不为技术而技术,而是在真正尊重、理解不同金融业务的特点、逻辑和规律的前提下,运用最合适的数字技术手段,让金融科技的工具性与资产负债管理内在价值相结合,全面提高金融效率,实现更强的资本配置能力,提供更稳健的金融服务,让金融与科技的结合能够真正发挥出指数级的实效、价值和影响。

  本书尝试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给出的思考和建议,希望对所有银行投资者、决策者、从业者,乃至监管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后记】

  在我国银行体系中,中小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占据整体银行体系的近半壁江山,在服务“三农”、中小微企业和社区居民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我国中小银行经营管理工作面临新挑战,风险事件偶有发生。如何经营和管理好这些银行,对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认为,资产负债管理理念缺位、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不完善、资产负债运行结构不合理是掣肘中小银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需要通过重塑资产负债管理理念及方法来改善中小银行的经营管理现状。本书提出的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概念,并非管理层面的“小资负”或者简单的计划管理,而是“大资负”的概念,即强调从经营的视角去进行主动的全资产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经营管理只有回归到最本质的资产负债摆布和平衡问题上,才能更好地理顺效率和稳健、短期和长期等一系列矛盾,协调好“三性”之间的关系,进而帮助中小银行在良性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中,实现动态安全与有效转型。

  从结构上看,本书分为五章,前四章分别围绕提升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资产负债业务运行的规律和方法论、资产负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建议和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第五章针对与中小银行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公司治理和数字化转型问题进行初探。这两部分内容某种程度上与我们所提出的“大资负”理念互为补充。以公司治理的内容为例,当监管层、董事会、监事会、主要股东都能够充分认识资产负债经营理念和相关运行规律时,就能真正关注中小银行的长期价值,进而避免一些短视行为;而公司治理问题的改善也是做好资产负债经营管理工作的基础。又如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资产负债业务和管理的复杂化需要数字技术的支持和量化,同时数字化转型也为资产负债经营管理提供新平台。

  中小银行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群体,其在所处区位、客群范围、发展历程、企业文化、业务特点、数字化程度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各自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不尽相同。本书尝试对具有相同或类似特征的银行进行分类归并后,提出一些差异化的建议及思考。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各家中小银行实际差异很大,本书采用的分类办法仍有一定局限性,无法精细到为银行个体提供“一对一”的解决方案。具体到每家银行,仍然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本书想要阐明的是银行经营之道,而非管理之术,提出的相关意见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得到同仁的批评指正。

  本书源自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立项的“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研究”课题项目。课题负责人为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课题组成员包括浙商银行计划财务部(资产负债管理部)副总经理张晶晶、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资产负债管理部副总经理陆震、上海新金融研究院杨悦珉和袁煦筠。

  此外,本书从立项、撰写到顺利出版,离不开监管部门、业界、学界诸多专家的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致谢。感谢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助理张晓慧,中国银保监会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部主任刘春航,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等评审专家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中国银保监会法规部主任綦相、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李文红、渤海银行董事长李伏安、中国建设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生柳荣、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资产负债部总经理刘丽娜、城银清算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战略规划部总经理李兴伟、浙商证券首席战略官兼研究所所长邱冠华、众邦银行行长程峰、上海重阳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庆等贡献的对行业的真知灼见;同时也要感谢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张鑫、赵京婷和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廉薇、边慧、金石为,以及中国金融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张铁等对课题组织、出版提供的支持和帮助。


“我国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研究”课题组


202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