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论坛
动态
招聘
信息
敏捷银行的实践——以创新为第一动力 作 者 : 赵志宏 著 出版方 : 中国金融出版社 日 期 : 2023年4月
未收藏
作者简介 赵志宏:管理学博士,高级经济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方新金融研究院(NFI)理事 曾长期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现任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行长、首席风险管理官。 曾出版八部专著:《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银行产品工厂——创新能力评价解析》《实时智能银行》《银行精益服务客户——体验制胜》《银行科技——构建智能金融价值网》《敏捷银行——金融供给侧蝶变》《未来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和《生态银行——敏捷进化实践》。
内容简介


敏捷银行的实践——以创新为第一动力

赵志宏 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23年4月


作者简介

  赵志宏:管理学博士,高级经济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方新金融研究院(NFI)理事

  曾长期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现任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行长、首席风险管理官。

  曾出版八部专著:《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银行产品工厂——创新能力评价解析》《实时智能银行》《银行精益服务客户——体验制胜》《银行科技——构建智能金融价值网》《敏捷银行——金融供给侧蝶变》《未来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和《生态银行——敏捷进化实践》。


内容简介

  敏捷银行的实践,表观的体现是从项目级、企业级、平台级到生态级的敏捷能力体系;其内在是以数字化创新为第一动力,以开放、协同、进化的数字化敏捷创新构架为支撑。银行在坚持金融中介本质的同时,紧随科技第一生产力变革趋势,以风险管理的创新实践为主线,在形态上向生态银行乃至数字化银行敏捷进化,在业务模式上探索和实践全能银行;敏捷银行的实践以人才为第一资源,在内部持续推进业技融合,持续创新产品、渠道和客户服务,创新构建“面向生态的新一代开放式金融数字系统”,提升支持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推动提质增效。


目 录


第一篇  敏捷银行的生态创新实践


第一章 以数字化创新为动力,敏捷银行能力体系演进的四大目标

第一节 在项目管理创新上,银行要从项目级向企业级提升,形成企业级敏捷

银行的项目级敏捷

银行需要从项目级敏捷向企业级敏捷提升

银行企业级敏捷的能力支撑:业务中台


第二节 在经营管理创新上,银行要从部门级向流程级转化,形成流程级敏捷

研发创新流程的敏捷

业务流程的敏捷

流程敏捷需以组织架构敏捷为保障

建立“河长制”式的流程管理责任体系


第三节 在技术创新支持上,银行要从重量型向轻量型蝶变,形成平台化敏捷

技术敏捷中台

数据敏捷中台


第四节 在协作方式创新上,银行需要从封闭式向开放式扩展,形成生态级敏捷

“生态银行”开放式创新的必然性

生态级敏捷的基础设施

生态级敏捷的发生“场所”


第二章 敏捷银行使能生态化转型的基础原理解析

第一节 生态银行的特质——敏捷且自进化

数字化转型为生态银行“廓清迷雾”

实时智能工作流为生态银行“披荆斩棘”

敏捷且自进化为生态银行“固本培元”


第二节 生态银行范式的再探讨

生态银行的范式与边际改善

生态银行的成分结构特征

银行生态进化的机制与趋势


第三节 生态化催促商业银行中介模式的进化

生态银行和金融中介模式

生态银行中介模式的谋变与进化

“5E”策略推进生态银行建设

顺应生态化、拥抱生态银行


第四节 银行生态化的底层定律

大数定律:“数据”变迁催动生态化

梅特卡夫定律:获得非线性的价值效应

康威定律:适应生态的组织架构

墨菲定律:生态经营的底线和抓手

熵增定律:生态银行的生存密码


第五节 加快生态银行实践

加快生态银行模式的落地见效

实现生态化转型与安全的统一


第三章 敏捷银行使能生态蓬勃生长的实践

第一节 银行生态从树木到森林

广纳生态场景

梳理生态结构

健全精耕能力

生态融合共生

生态价值扩增


第二节 银行APP生态共建的实施

破除参与生态共建的疑虑

银行APP共建生态的基础设施

银行APP共建生态的运营

银行APP共建生态的拓展

银行APP生态共建案例


第三节 生态生长的关键沉淀:数据金矿

客户划分的金矿

业务创新的金矿

客户体验的金矿


第四章 敏捷银行创新活动的体系化

第一节 银行数字化创新机会的四大驱动

政策驱动创新

市场驱动创新

技术驱动创新

管理驱动创新


第二节 规模化的“商业创新”要求“商业创意”规范化

商业创新不止,企业发展不息

“商业创新”规模化落地需要“商业创意”规范化

“商业创意”应遵循并承接商业体的战略指向

“商业创意”应以回答清楚四个问题为基本目标

“商业创意”应尽量坚持“用数据说话”的原则


第三节 银行数字化敏捷创新中的商业创意推演

“商业创意”推演的参考框架:商业画布

数字经济“商业创意”的推演

银行“数字化商业创意”的推演

从画布推演到银行生态画卷的铺展


第四节 标签:联结“商业创意”与数据资产

认知标签:含义与价值特征

商业银行建设标签体系面临的几个问题

商业银行建设标签体系的三种切入思路

数据生态是建设标签体系的基础

标签与隐私保护及数据保护


第五节 银行数字化敏捷创新呼唤健全数据要素市场

健全数据要素市场的紧迫性

健全数据要素市场的实质

从政府角度看,应侧重于建立规则和提供公共服务

从市场角度看,应加快探索市场的制度机制建设

从市场参与者角度,应侧重于发挥市场主体责任


第六节 全面打造银行数字化敏捷创新体系

银行数字化创新战略顶层设计打造差异化生态体系

包容并蓄的创意收集和发掘机制激发创新内生动力

完善的投资孵化机制是创新迭代的有力保障

敏捷协同的产业创新是银行生态进化的关键

企业文化与价值观建设是敏捷创新体系的基石


第二篇 敏捷银行风险管理创新实践


第五章 敏捷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实践与进化

第一节 风险管理的“后真相”挑战:VUCA 和 BANI


第二节 敏捷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SWOT分析

S:敏捷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已构筑的优势

W:敏捷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存在的弱势

T:未来敏捷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

O:未来敏捷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面临的机遇


第二节、敏捷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进化的整体方略

方略之SO:提高政治站位,履行主体责任

方略之ST:做好科学谋划,集团一体推进

方略之WO:解决突出问题,完善流程机制

方略之WT:全力清收化险,体现价值创造


第四节 银行风险管理策略敏捷进化范式

传统风险管理及其进化不能反映复杂的动态变化

风险管理策略数字式进化的经济学基础和工具支撑

风险计量能力的集约化建设与量化分析人才培养

全面建设和应用风险管理新范式的四个启示

“5A”智能风控体系赋能生态银行风险管理


第五节 防范与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新型金融风险

“让数据使用更安全”的防护体系

气候风险的量化评估

普惠金融是风险管理范式进化价值的最佳体现


第六节 风险管理敏捷进化的实践案例:渤海银行智能风控护行

5A智能风控的战略层级

5A智能风控的建设落地


第六章 风险管理“三道防线”的敏捷银行实践

第一节 “三道防线”的内涵与界定

“三道防线”的划分

前中后台的分离、制衡和协同关系


第二节 银行风险管理“三道防线”的国内外经验

国外商业银行的经验

国内商业银行的经验

先进银行“三道防线”管理机制的共性

数字化时代风险管理新风向


第三节 银行“三道防线”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三道防线”在协同层面的主要问题

以贷后管理工作为例洞察相关问题


第四节 加强和完善商业银行“三道防线”协同机制

业务部门在第一道防线独立承担风险

风险管理等部门在第二道防线管控监督建议

审计部门在第三道防线独立评估风险

风险、合规与审计协同管理

持续打造5A全面风险管理能力


第七章 业务操作及合规风险管理的敏捷银行实践

第一节 操作风险和合规管理中值得关注的三个效应

玻璃瓶效应

破窗效应

晕轮效应


第二节 如何构筑有效的业务合规流程


第三节 如何建立良好的内控合规环境


第四节 合规的敏捷进化:规范与第三方合作

“断直连”的背景和历程

“断直连”与生态银行建设

“断直连”背景下生态银行的能力提升


第五节 合规的敏捷进化:互联网贷款业务的整改

坚定数字化方向,提升服务质效

行业格局重塑,机构需主动求变

需要行业和国家层面进一步完善机制与规则


第八章 敏捷银行授信业务平行作业

第一节 平行作业在实体企业中的突出作用


第二节 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需要全流程平行作业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与制造业的共同属性

授信业务平行作业遵循敏捷银行的五层级


第三节 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平行作业的具体实施

授信业务流程解析和梳理

授信业务平行作业的目标

授信业务平行作业流程操作规范

平行作业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授信业务平行作业的支撑体系


第九章 敏捷践行信用风险及资本管相关要求

第一节 银行预期信用损失管理相关背景


第二节 银行预期信用损失管理的现状与趋势

银行预期信用损失管理现状

银行预期信用损失管理的趋势


第三节 银行如何加强预期信用损失管理


第四节 可持续按照三大监管新规对敏捷银行转型的促进

风险分类、资本管理、股票发行三大监管新规的整体影响

三大监管新规对中小银行的影响

中小银行应对三大监管新规的措施选项


第三篇 敏捷银行产品服务创新实践


第十章 敏捷银行绿色金融及ESG创新实践

第一节 绿色金融的生态银行范式

发展绿色金融之“道”:防范“绿天鹅”风险

发展绿色金融之“法”:宏观经济政策

发展绿色金融之“术”:碳定价政策

发展绿色金融之“势”:生态银行


第二节 商业银行在 ESG 浪潮中的角色与机遇

ESG的内涵与政策支持

商业银行ESG发展状况

我国商业银行ESG发展策略


第十一章 敏捷银行养老金融创新实践

第一节 我国养老金融的现状及挑战

养老已上升至国家战略,政府全面推动

银行同业在养老金融领域的实践

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第二节 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的建议

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的战略选择

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的执行策略


第十二章 敏捷银行产业金融创新实践

第一节 银行对公业务面临的变局与挑战


第二节 银行产业金融的未来机遇所在

国家高度重视科技自立自强,科创金融存在巨大机遇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创造大量产业金融机会

物联网金融技术正催生值得银行关注的产业金融新机会

数字乡村建设也大有银行产业金融的用武之地

数字医疗等仍是银行对公业务、产业金融的重要阵地

数字政务及社会公共服务数字化已是多家银行重点布局


第三节 银行构建产业金融生态的重点

以坚持做好银行对公金融服务为本

以企业网银为打通金融与非金融的关键着力点

把握产业生态链条中的商业机会

成为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数字化撮合中介


第十三章 敏捷银行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创新实践

第一节 改变传统授信观念,创新数字信用增信

第二节 挖掘区域产业链商业机会,提升生态价值创造能力

第三节 强化资源整合撮合能力,确定可持续共生共赢模式

第四节 塑造技术势能优势,筑牢数字风控防火墙


第五节 打造全方位数字化服务,提升客户黏度与业务附加值

抓住农村客户生产生活痛点

运用平台化思维

加强数据资源的整合复用能力

发展智慧农业对接能力

推动信贷业务的线上化、自动化


第六节 培育三农金融人才,提升差异化竞争优势


第四篇  敏捷银行科技转型创新实践


第十四章 敏捷银行创新之动力输送:业技融合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业技融合模式与管理思考

业技融合的三个层面

树立“多方协同,打破壁垒”理念,进行机制重塑

按照“共享愿景、同舟共济”思路,实践组织建设

建立“人才储备,引领未来”体系,完成岗位设置

采用“统一语言,高效沟通”形式,推进架构统筹


第二节 实践案例:渤海银行推动科技业务一体化

落实监管要求,将数字化转型与自身发展战略相融合

“十四五”期间,在战略层面采取的主要推动措施

一体化数字化转型方面的重要举措和成效

健全敏捷创新机制、培养人才队伍方面的探索

在科技供给能力提升领域的布局

防范转型风险,提升数字化转型安全保障


第十五章 敏捷银行持续创新,铸就“数字化银行”

第一节 日常运行:以数字化经营为支撑

洞察与发现

连接与交互

提供服务与产品

持续运营

数字化经营背后的“人、货、场”逻辑

夯实数据生产要素基础


第二节 行业角色:中介模式的数字化嬗变

再看传统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含义

银行将在三个层面上实现中介角色的蜕变

银行中介模式嬗变的数学化表达


第三节 金融内核:以FPA管理体系为抓手

探本溯源,在挑战中寻找机遇

相得益彰,FPA管理与商业银行生态化转型

笃行致远,推进FPA融入银行管理


第四节  全能银行:大资管背景下的敏捷银行实践

全能型敏捷银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以大资管视角勾勒全能型敏捷银行轮廓

大资管背景下全能型敏捷银行建设的关注重点

大资管时代全能型敏捷银行建设路径


第十六章 敏捷银行创新的未来动力“芯”

第一节 呼之欲出的互联网3.0与数字经济2.0

互联网3.0的星星之火

生成式AI开启互联网3.0生产力新范式

互联网3.0的体验范式变革

数字经济2.0指向虚实相生


第二节 虚拟银行的生态化建设

虚拟银行的缘起和实践

打造虚拟银行需要讨论的问题

生态银行模式下的虚拟银行发展“三阶段”


第三节 元宇宙银行——虚拟银行2.0

元宇宙与元宇宙银行:以生成式AI等为基础

元宇宙银行的服务特征

元宇宙银行的业务模式畅想


第四节 数字藏品

数字藏品的本质与意义

数字藏品行业的发展与挑战

银行是数字藏品的最佳经营者


第五节 银行数字人

为什么要“数字人”

数字人的分类

银行数字人的应用现状

数字人能助银行破局流量经营

数字人为银行数字化带来新原则


第六节 虚实相生对银行中介模式进化的检阅


: 2005-2023年中国银行业进化剪影


序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向我们揭示,当前中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与最终实现,要求我国必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这是以科技自强自立、数字经济及社会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及目标的突破、进取为基础的。敏捷银行的数字化创新将是其中的关键动力。

  科技既是我国继续发展的瓶颈也是未来希望和发展空间所在,是建立起可长久持续的竞争优势的出路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将科技提升到了更高的位置,提出了“科技强国”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银行亟需通过数字化敏捷创新,让银行所拥有的金融资源、特殊能力能更加有效地注入科技产业、重大项目研发、科技人才培养甚至科学研究中去,推动从科学到科技再到产业的整个科技链条的提升完善,为我国科技发展(尤其是科技产业生态、卡脖子关键性技术、影响重大的基础性技术研究等)贡献银行力量。从本书中,我很欣喜地看到,国内银行机构正在就此探索银行中介模式嬗变及进化的方向和路径。

  本书介绍到,银行业界已经在主动跳出银行机构自身的舒适区,主动变革传统业务模式,主动拥抱科技型企业。比如银行已在建立“技术流”的信用评价手段,尝试以此替代传统上主要依赖财务数据的信用评价方法,以提高金融资源对科技型企业的可得性,让金融服务更好地适配相关科技类主体普遍存在的“轻资产、重知识、高技术” 特点。我相信,只要银行在自身经营中继续积极拥抱科技变革,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持续借力数字科技敏捷创新,就一定会创造出、进化出更多服务于科技第一生产力的方法手段,就一定能在推进我国科技自强自立战略方面作出与其所掌握的金融资源相匹配的贡献。

  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9.8%”。2021年10月,在央政治局就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进行的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未来发展制高点”,并将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称为“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被列入我国未来发展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六大主题之一。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远远超出狭义的数字产业本身,已经成为社会生产要素加快流动流通、不断重构组合出各种创新模式的主要推动力,正在深刻改变着越来越多的行业、产业。

  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银行机构的数字化进程、数字化创新水平将直接决定我国金融资源、金融服务的数字化程度,从而也将是数字经济即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进程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之一。本书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从移动支付的无处不在到数字化生态中金融服务的深度嵌入,再到越来越多的银行APP直接融合数字政务提供“一网通办”服务,无一不体现着银行机构及银行体系数字化创新对于推动社会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的重要意义。

  气候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必须共同努力应对的“绿天鹅” 风险。本书亦对银行如何支持绿色及ESG发展进行了探讨,为业界提供了参考和启发。应对气候挑战至少在两大方面亟需银行敏捷创新支持。第一个方面是气候融资。关于社会应对气候问题所需资金的总体规模,有多个不同机构做过评估,目前虽然仍未达成统一的明确数目,但都无一例外地认同气候融资的资金需求规模非常巨大。银行在气候融资中将发挥核心作用,在我国尤其如此。气候融资又可分为新能源发展相关的融资与传统产业实现绿色转型的融资。无论是新能源融资还是转型融资,其中都有很多新问题需要银行敏捷创新才能得到切实有效解决。第二个方面是相关市场建设与运行中的金融服务支持。气候问题的最终解决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绿色、减碳经济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其中包括围绕绿色减碳的完整产业链的形成、全社会各类主体内生绿色减碳动力的充分激发等。这要求建立和完善与“绿色、减碳” 相关的各类权利、权益市场,以实现权利、权益的充分流转、流通。货币作为社会通用的一般化价值标尺,银行作为货币运营机构,银行体系作为社会公共的价值流通基础设施,亟需敏捷创新以促进与绿色、减碳相关的各种市场体系的建立健全。

  农村问题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各项工作中一直占据着非常突出的重要位置。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农村人口比重较高、农村地域覆盖范围非常广,农村发展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农村的发展水平事关我国粮食安全。尤其是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上升,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数量面临压力,粮食安全越发值得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里强调了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在人口迅速老龄化以及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我国十四亿人口粮食安全的保障将主要来自农村农业生产方式、涉农产业经营模式的革新。这其中大有银行作为空间。银行可充分发挥资金资源丰富、网点布局广、数字化基础能力扎实、商业经营经验丰富、业务能联结社会生活生产多个领域等优势,敏捷创新,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加快建设,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为农村农业生产经营引入更多先进理念,促进城乡要素更为高效地流动;协同农村与社会各界推动食物供给体系的创新发展,助力农村大幅度提升农村农业生产的效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丰富农民收入渠道,改善农村生活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更多农村人口安居乐业,在助推我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形成的同时,铸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

  本书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作者以及银行从业者以数字化敏捷创新为第一动力,针对银行敏捷转型所做出的思考和努力,由此看到了敏捷银行助推上述几大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促进我国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巨大空间。


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秘书长  李保东


2023年2月于北京


序二

  赵志宏先生的《敏捷银行的实践———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以下简称《敏捷银行的实践》) 从实践的角度,阐发了商业银行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动态关系。商业银行作为一种堪称古老的商业体,如何与不断演进的现代科技创新实现互动,如何在保留金融中介本质DNA的前提下实现自身进化,如何走向未来?《敏捷银行的实践》就像一部生物学教科书,将银行这种特定的商业体置放在一个二维坐标系中,横轴是时间,纵轴是科技创新的演进方向,清晰地描述了银行在这个坐标系中的动态投影,揭示了驱动银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因,并用真实案例演示了敏捷银行进化的图景。

  回归到商业银行这一物种的本质,抽象来看其有两个基本功能:时间维度上,实现资金的期限转换,从而在金融体系中创造流动性,融通资金;空间维度上,消除资金需求方和供给方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在资金的流动过程中附着上风险,将资金变成资本。

  银行在货币体系中赖以生存的基本价值是,在以期限转换方式解决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过程中,成为货币体系中的放大器,通过乘数效应创造货币。因此,商业银行不是孤立的存在。在其所处的货币体系中,除标准的商业银行外,还有类银行机构、影子银行,以及更晚出现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体系。在这个生态体系中,商业银行经营所面临的风险,首先当然是来自期限转换功能本身导致的期限错配风险,其次是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同时,经营风险还会通过对手交易发生传染。

  若放到整个经济体增长活动这一更为宏观的背景下,站在更高的视角去观察,可将银行定位得更为明晰。在标准的经济增长函数中,银行兼具两种角色。首先是资本配置的角色。银行是资本形成链条中最重要的环节:将资金与风险组合起来,让资金得以成为资本;并将资本配置到经济体系中的合适位置,让资本注入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具有有效回报率的资产。其次,银行本身也是社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受益者,享受着科技创新发展带来的好处,不断地在借助科技创新提升自身在风险识别和资金匹配方面的精度和效率。

  回顾中国银行业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科技创新要素作为一个关键推动力大范围地影响到行业发展,肇始于2000年的中银香港重组。在中银香港重组过程中,与财务重组同等重要的就是把10家银行IT系统重组成一个一体化的IT基础设施。当时中国银行在香港控制的新华银行、盐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国华商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广东省银行和中国银行的香港分行及其中两家的深圳分行,各自IT体系差异很大,操作系统从DOS到UNIX都有,技术上的先进程度参差不齐。最终以中国银行在沙田的电脑中心为基础,经过近两年时间的整合,建成中银香港后来的一体化技术中心,达到能与同时期汇丰银行和恒生银行的系统比肩的水平。

  正是从中银香港案例开始,此后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的重组改制,IT系统提升皆是重组工作最为重要的工作模块。这不仅是为了上市时向国际投资者呈现技术能力,证明银行的现代化程度,更是银行自身管理和业务发展的需要,是从科技角度推动《巴塞尔协议》的实施。在之后各个股份制银行的重组上市中,IT系统的升级与优化得到进一步重视。与国有大型银行相比,股份制银行要在有限资产负债表规模、有限营业渠道、有限产品服务的约束下,实现更为广泛的客户触达、更精确的产品设计和投放、更显著的风险资本回报率提升,最重要的战略就是强化科技能力。从底层的IT系统到上层的科技战略,都需要展现更快的进步速度、作出更高屋建瓴的战略布局,这样才能像迅捷龙一样,在霸王龙占据食物链顶端的猎场上找到自己的猎食空间。赵志宏先生的职业经历,从国有大型银行到股份制银行,亲身参与和领导过银行的上述历程,可谓身在此山中了。

  经过将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银行业实现了质的飞跃。所谓“质”,除了资产负债表体系的变化之外,就是科技能力的不断提升。这个过程是动态和普惠的。后来者可以通过采用更先进的科技体系“弯道超车”,而先发者则有更多数据积累,能更有效地把握系统迭代的方向。

  整个图景与宏观经济的增长函数是一致的。这一阶段的科技创新,在进化的维度上出现三个层层递进的变化:(1)IT系统本身的升级———运算速度更快的硬件,更好的软件系统,更加精良的装备;如果需要找到一个数量化的指标来说明,那就是“算力”;我们可以大致估算,2021年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算力大约为5210PFLOPS,如果回到2000年,这个指标则约为4.5PFLOPS。(2)在此基础上,是科技创新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有了科技手段的加持,对风险资本的计算更加精确,进而推动了业务流程的创新,涵盖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产品设计、渠道管理和客户定位等诸多领域。(3)再往上,是整个银行战略的提升;将科技创新战略前置于银行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要素镶嵌于银行的经营活动全流程,以科技创新来突破资产负债表的局限,优化风险资本配置,从科技创新的视角来更精准地运营产品、渠道和客户。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开启新的增长范式,商业银行在科技创新方面将不得不,或者说正在面对新的挑战和问题。新的挑战至少表现为以下方面:(1)银行业生态变得更为复杂;新的参与者,尤其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类银行金融实体进入产业生态;金融体系中参与方的对手交易变得更复杂;对于单个商业银行而言,表征风险的协方差函数同样更为复杂,风险更容易在生态体系中传染和放大;比喻而言,除了传统的风险毒素,可能会有新的病毒进入金融体系。(1)由于虚拟经济体(如元宇宙)的出现,资本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实际上是加深了,道德风险分布曲线出现了显著的长尾效应。(3)数字资产的出现,以及风险资本与虚拟数字资产的匹配,是传统商业银行面对的一个巨大挑战;传统意义上的银行,是将资本配置到实体资产上,可以认为,资本和资产的性状都是基于同样的底层收益回报率函数;但是,数字资产的收益率函数却未必能用传统的现金流折现收益来计量,那么商业银行应该用什么办法来计量资本的回报率,以匹配数字资产的价值计量,必定会成为一个难题。(4)经济体的科技进步推动了资金流动,要求银行期限转换功能变得更为准确和高效;与此同时,监管要求趋严带来交易壁垒上升,增大了期限转换的摩擦系数,导致操作层面的期限错配风险显著增加。(5)新世代的客户提出了更加个性化的银行产品需求,表现出更为复杂的效用函数形式;在商业银行产品和渠道开发中,需要识别更加海量的自变量和协方差关系。这些挑战不仅体现为商业银行日常经营过程中愈发繁复的工作量,也体现在资产负债表的稳定性变化上。这些挑战意味着,中国银行业在经过二十年的科技创新长跑之后,又来到了一个“后现代化”的十字路口。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各个商业银行都在思考自身的应对之策。从每年各家银行发表的年报可以看到,各家各派在勤修武功。“剑” 也好,“气”也好,各家的打法自然都有着自己的路径依赖。《敏捷银行的实践》基于作者的亲身实践,提炼出“敏” 和“捷” 两个字, “敏” 是内功心法,“捷”是外家技巧,“敏”和“捷”结合起来,其协同效应就将大于“内”和“外”各自功法的效力了。《敏捷银行的实践》第二篇到第四篇的实践案例明确体现了敏捷银行体系的内外协同效能。

  《敏捷银行的实践》在理论体系和实践案例两个方向上推进了对科技创新在商业银行进化过程中的作用的理解。首先是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虽然书名是“实践”,但是本书同样重视对敏捷银行生态创新理论体系的阐述。在第一篇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敏捷银行的能力体系,包括项目管理创新、经营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支持和协作方式创新,层层递进;这个立体的能力体系的构建,本质上是修炼应对前述挑战的“内功”。其次,本书回归到对敏捷银行与银行生态的关系的原理探讨。而在剖析了敏捷银行生态的培育方法之后,《敏捷银行的实践》进一步延伸,建立了敏捷银行创新活动的框架体系。数据资产如何与商业创意联系,商业创意如何规模化以获得放大效应,外部监管和交易市场如何构建,在本书中都进行了深入讨论。本书还在这些讨论的基础上勾勒出一个更

  为具体也更为完整的框架。这个技术化的视角,相当于生物科学中的进化论视角,从蛋白质的不同结构到DNA—RNA的组合,进而以此为基础可以涵盖和解释整个商业银行科技创新生态的演化。第二篇、第三篇、第四篇分别定位在风险管理创新、产品服务创新、科技转型创新三个维度,对大量的翔实案例进行了分析。这些分析也是上面敏捷银行能力体系理论框架的运用和延伸。如果说读者对作者有更进一步的期待,那么可能是希望作者以后在敏捷银行理论体系中进一步提出量化分析工具,并将本书中的案例进一步放大和展开,其中很多案例可以发展成为商学院的经典案例。

  《敏捷银行的实践》所提供的中国银行业科技创新理论体系和案例库,其视角全面、内容完整;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是一本研究中国商业银行如何在新时代通过科技创新实现持续进化的“《物种起源》”。


翊景资本管理合伙人 


2023年2月于北京


自序

  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银行业作为我国最主要的一股金融力量,应该积极响应中央精神,持续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支持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

  疫情三年,凸显了“数字化”对经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大大加快了社会经济、行业企业、金融机构数字化、敏捷化转型进程。这从疫情防控本身对数字化手段的依赖,到疫情期间“数字化”在办公、营销、交易、供应链管理中发挥的实实在在的作用,再到数字化程度不同的市场主体受疫情影响程度的明显差异,都能切实感受到。

  党的二十大在全面论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时,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2022年12月2日发布《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此前中国银保监会已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金融领域科技伦理指引》,为银行业通过敏捷银行创新实践实现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

  笔者在2019年出版的《敏捷银行———金融供给侧蝶变》一书中提出,银行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从外部差异化、内部简约化和精于协同三方面着手构建敏捷银行能力,成为敏捷金融企业。”时至今日,持续而广泛的银行转型实践证明,以“敏捷银行”为银行数字化转型所需要的能力支撑体系的特征总结是恰当的、准确的。“敏捷银行”是银行在外在特征上不断向更高级形式转型的使能力量,值得银行持续坚持实践。敏捷银行的实践既是银行以数字化创新为动力锻造敏捷能力体系的实践,也是银行在创新动力推动、敏捷能力使能下实现形态进化的实践。银行在形态上的不断转型、进化,与敏捷能力体系的持续完善互为呼应、彼此促进,合力铸成“面向生态的新一代开放式金融数字系统”。

  敏捷银行支撑的数字化转型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事实上,在全社会正步入深度数字化的大背景下,银行科技已不仅仅是自身经营的第一生产力,银行凭借科技能力优势、用户规模优势以及网点分布优势,正在成为全社会构建美好生活的数字金融服务入口,银行科技已成为构成社会第一生产力的关键成分之一。例如,一些商业银行正纷纷利用其服务体系在全国范围内通用且具有较高标准化程度的优势,将各省市割裂的政务服务串联打通,为流动人口等“人户分离”的客户群体提供“跨省通办”的全新服务体验。

  敏捷银行支撑的数字化转型以人才为第一资源。人才在数字化转型中非常重要,渤海银行这两年的科技人员增长了倍。“求才之道,须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庶几得一而可及其余。”求才招人之道,一要眼光准,下手快,志在必得,出手必得,不得不罢休。二要抓住关键人,招到一个关键人,会带来整个团队。但是科技人才增长再快,也赶不上业务部门需求增长的速度,因此渤海银行针对内部有一定基础的员工开展数据分析培训,在内部建立起初级数据分析师、中级数据分析师、高级数据分析师和数据科学家的人才梯队。渤海银行的内部数据分析培训与数字化转型项目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通过科技和数据调动人才的优势,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当然关于这一点也存在一些忧虑,现在围绕数字化人才的竞争已经影响到企业的竞争。高端量化分析人才跨企业流动较为频繁,已成人才市场红海。银行必须提升自己的综合吸引力以留住这类高端人才。比如,渤海银行正在建立适合极客等类人才的交互平台,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企业级交流平台,让他们能够穿梭在业务部门之间,穿梭在平台之间,更好地协助他们提升技能,从而加强企业的吸引力、向心力。

  敏捷银行支撑的数字化转型以创新为第一动力。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领域科技伦理指引》明确指出金融科技创新要坚持“金融为本、科技为器”原则。银行金融中介的本质是根本,不能改变,银行应继续充当好期限中介、信息中介等本分之角色;同时,银行又是科技变革的受益者和最重要的践行者,科技创新要素已经深深嵌入银行从流程到战略再到整体效用函数的方方面面,银行尤其需要在坚守金融本质的基础上高效运用“数字化技术利器”,开展好数字化创新,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进化具体承担中介职能的方式,而这也正是银行敏捷转型过程中最具创造性和能动性的环节,是数字化转型真正“转起来、动起来”并迈向成功的关键所在。

  当前,打造开放生态平台、投入场景生态建设、实施生态银行转型已成为大多数银行数字化创新工作的重心所在。当然,银行数字化创新也发生在银行日常经营的各种细节之中,如借助数字化创新全面评估客户金融需求,实现从过去的千人一面走向千人千面,甚至一人千面,在客户消费旅程和企业价值链条中提供定制化服务。


  “敏捷银行”作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使能支撑,自身也需要在数字化创新中不断完善从项目级敏捷到生态级敏捷的能力体系。敏捷银行领先实践显示,银行尤其需要关注四种敏捷变化趋势和五种主要的敏捷能力。

  四种敏捷变化趋势是:在项目管理创新上,从项目级向企业级提升,形成企业级敏捷;在管理创新上,从部门级向流程级转化,形成流程级敏捷;在技术创新支持上,从重量型向轻量型蝶变,形成平台级敏捷;在协作方式创新上,从封闭式向开放式扩展,形成生态级敏捷。

  五种敏捷能力包括项目级敏捷、企业级敏捷、流程级敏捷、平台级敏捷、生态级敏捷。

  项目敏捷是指在产品设计、产品开发、客户运营以及全行的各种数字化项目过程中形成跨条线、跨部门的联合作战团队,确保项目开发和服务交付过程中的敏捷协同、敏捷迭代。

  企业级敏捷是指业务和IT融合为敏捷组织,运用具有指数级发展潜力的技术和算法,共同构建面向未来的多维系统架构,形成“乐高积木式”的企业级能力组合,用标准化、组件化、参数化的“零部件、元器件”,实现产品服务的灵活配置,从而改变过去非模块化的“意大利面”模式,让差异化、个性化、定制化更易实现。比如,渤海银行基于“航母”加“驱逐舰”的敏捷推进方式,驶向差异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星辰大海。航母即业务中台(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驱逐舰代表业务板块的各类应用系统。航母和驱逐舰双方配合建造施工,成型后则敏捷协同作战。

  流程级敏捷是指站在端到端的用户流程应用视角来考虑问题,从跨部门的流程整体来寻找优化点和创新点,寻求流程整体性能的优化和提升,以及在企业内的价值最大化。在流程优化后,还要建立流程长效机制,建立流程的“河长制”,开展流程治理,以PDCA路径开展流程持续改善甚至再造,维护流程标准操作手册。

  平台级敏捷是指在银行数字化转型历程中,科技研发已然成为银行最为核心的工作之一;银行需要打造技术敏捷中台、数据敏捷中台等,通过统一的基础技术平台及架构规范,让科技创新更加轻量化、敏捷化。

  生态级敏捷是指组件化、参数化的内部简约化也正在拓展为生态级概念,数字化转型和创新转向开放式已成为业界潮流,高性能开放银行平台已成为生态方合作的基础,银行要跟业务、技术的合作伙伴共建生态。同时,这也给商业银行带来机遇和挑战,需要银行能够从生态视角多维度识别风险因子及其组合变化的影响,进一步拓展风险管理能力的边界,使风险管理融入生态价值创造过程。

  敏捷银行转型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创新并非一路坦途,投入不一定立刻形成产出。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深化,尤其当敏捷创新遭遇一些挑战、挫折时,如何正确看待银行敏捷创新实践中的各种创造性工作的价值,乃至如何从整体上恰当审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投入产出比,越来越成为值得决策者关注的基础性问题。它将决定决策者对于敏捷创新、数字化转型的耐心,事关银行转型之路的方向与可持续性。

  首先,数字化的投入有点像荷塘效应,前面的成效不一定会很明显,因为它是一个由点及面不断融合成体系的过程。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是全社会数字化转型的一部分,只要我们从各自的角度持续推进数字化,相互间持续融合进化,达到一定量级时,就会产生爆发式增长。比如滴滴打车,最早是需要大量的地推人员的,运营很重,后来流量增长到一定量级,就会形成自运营体系,边际成本递减,同时收益呈指数级增长。数字化的前期投入有点类似基础设施投资,效果的喷发释放需要规模首先越过一定的临界值。从业界来看,现在整体业务处于领先的各家银行,都是数字化能力比较突出的。而它们无一例外,都是若干年前就已高度重视数字化的布局。比如某银行2014年就已推出“物联网金融”品牌,通过物联网技术来变革供应链金融模式,解决钢材贸易链中的融资难题。此后,该行长期坚持投入,才会有后来的发射人造卫星,才能够构建起物联网联盟,才能够整合到足够的各方数据,才能够推出网络货运平台“支付结算+融资一体化”等数字化业务方案,解决货运司机缺乏正规贷款融资通道及融资贵等实体经济中的痛点。

  其次,银行决策层在数字化以及科技投入产出观方面也需要与时俱进。从长周期的视角来看,当下银行打造生态是数字化转型的一种实践模式,而数字化转型本身则是银行科技化建设的一个阶段性任务;未来,银行科技化建设还会进入后数字化转型的更多新阶段,永远不会停止。概括而言,迄今为止银行在科技上的投入产出关系方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第四阶段,未来还会有第五阶段、第六阶段……在第一阶段,科技投入与产出几乎是一一对应的,比如CRM系统的开发部署、ATM的铺设和更新能带来多大的业务流程效率提升、节省多少人力等,比较清晰。在第二阶段,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开始变得间接,但产出收益仍然能被相对清晰地定量估算,这个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代发业务、存款转理财业务等的发展。在第三阶段,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已经难以定量评估,变得模糊,拥有强大的溢出效应。这个阶段科技价值已经超越了帮助银行获取直接利益层面,更多的是体现在为银行创造发展机会、助力银行获取机会上。比如各个银行积极竞标财政零余额账户,显然不是为了眼下具体的利益,也不同于代发业务中比较明确的衍生机会,而更多的是为了获得未来的潜在业务机会和可能性。现在,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更多属于第四阶段,是一种机会成本的概念,也就是如果不保持科技投入,就会失去参与“游戏”“竞争”的可能性,尤其将失去与未来新科技、新模式、新业务对接的入场券。比如与各地政府合作推动的“一网通办”业务,如果没有长期坚持的科技投入、扎实的数字化基础,就无法参与。又比如在疫情冲击之下,为了稳消费,不少地区的政府开展投放消费券的活动,但这类活动不会是长期的或经常的,在数字化敏捷组装基础能力方面有足够准备的银行,就能够以较低的投入抓住这一业务拓展机会。再比如目前业界非常看好的产业互联网、智慧供应链金融等蓝海,全是数字化系统甚至AI系统之间的直连、对话,没有良好的数字化、自动化能力,即便进了蓝海也只有被淹的份儿。

  此外,我们还需要正视现实背景变迁的影响,此一时彼一时,在投入产出上避免刻舟求剑,应因时调整产出预期。银行必须认识到,银行生态化建设及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正在加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银行早年反应的迟缓,很多数字化生态机遇均已被之前更为敏锐的互联网科技平台所抢占,剩余的或新产生的生态机会仍然在继续被这些科技平台所“虹吸”;二是传统互联网整体的流量红利已经开始显现增长疲态,传统互联网正在从增量市场步入存量市场,在不改变技术范式的情况下不太可能再出现之前全行业都指数式增长的态势。近年来,陆续有大型银行决定关闭或转变其尝试多年的电商平台,也表明银行当下的数字化场景及数字化生态建设需要转换思维视角,不能仍然惯性化地对照前些年互联网科技生态的发展规律,不能停留于对过去几年互联网企业在崛起阶段的打法的解析、总结、借鉴,不能仍然简单地模仿、重走前些年互联网科技生态企业已经抢先走过的老路,数字化投入产出的预期也应随着社会整体的科技发展趋势、经济形势大背景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当然,以敏捷银行为能力支撑的数字化转型已是行业洪流,不管具体的一家银行机构能否妥当地处理好数字化转型的投入产出等问题,洪流都将继续奔涌前行,总分行联动、行内外协同的敏捷银行实践都已是银行的必然之选。

  清代书法家倪后瞻曾在《倪氏杂述笔法》阐述书法实践的三阶段,似可借喻敏捷银行实践的三重境界: “所谓初段,必须取古之大家一人为宗主……常有一笔一画,数十日不能合辙者……我到此,心愈坚,志愈猛,功愈勤,无休无歇,一往直前,久之则自心手相应。” 在敏捷银行实践的第一阶段,可选定一个标杆银行,借鉴其企业级架构领先实践经验,建立模块化、组件化、参数化的乐高积木式配置能力,以便闭门造产品服务之“车”,出门能合客户化、差异化、定制化之“辙”,开辟第二曲线利润边际增长。“……中段功夫,取晋、魏、唐、宋、元、明数十种大家,逐家临摹数十日……此时要步步回头,时时顾祖,将诸家之长点滴归源,庶几不为所诱。然此时终不能自作主张也。” 在敏捷银行实践的第二阶段,选择若干目标市场客户,运用开放银行技术与客户共同创新,实现在生态银行服务上从寄生转化为寄居,在第二曲线实现营收和利润线性增长。“盖终段则无他,只是守定一家,又时时出入各家,无古无今,无人无我,写个不休。写到熟极之处,忽然悟门大启,层层透入,洞见古人精微奥妙,我之笔底迸出天机来,变动挥洒。回头视初时宗主,不缚不脱之境,方可以自成一家矣。” 在敏捷银行实践的第三阶段,在定位市场实现共建生态和自建生态,摆脱同质化窠臼,构筑差异化竞争优势,在第二曲线实现营收和利润指数级增长。

  “不慌不忙,盈科后进,向后必有一番回甘滋味出来。”“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水要先填满小河小沟,然后奔向大海。上述敏捷银行实践的三重境界表明,数字化转型大潮下的敏捷银行实践要走向决定性胜利,就必须坚持长期主义,从容些,专注些,坚定地把握培育好科技、人才、创新三要素,勤于学习,勇毅笃行,循序渐进,发掘培育符合自身禀赋的破局点和使能者,成为客户美好生活的陪伴者和最佳体验财资管家。


赵志宏


2023年2月于天津市河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