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论坛
动态
招聘
信息
中国与G20——全球经济治理的高端博弈 作 者 : 金中夏 等著
未收藏
作者简介   自2008年G20领导人峰会机制诞生起,G20未来应如何发展、中国应如何深度参与G20等一系列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而这本《中国与G20—全球经济治理的高端博弈》一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
内容简介

 

中国与G20——全球经济治理的高端博弈

金中夏 等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4年4月出版

本书作者:

  金中夏,经济学博士,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成员。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和美国夏威夷大学,获得国际经济专业学士、国民经济管理专业硕士和国际金融专业博士学位。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国际金融、货币政策和金融研究部门工作,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还曾任世界银行咨询专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执董助理、人民银行驻美洲(纽约)代表处首席代表,现为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长期从事宏观经济管理、货币政策、国际金融等领域的实践与研究工作,直接参与我国出席20国集团2008、2009和2010年峰会的准备工作,并作为央行代表参加20国集团下设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全球流动性管理”等工作组的工作。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内容简介:

  该书以专家和学者的角度,近距离地展示出G20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详细阐述了中国参与G20的情况,分析各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博弈和中国的议题策略,探讨中国应如何建设性地参与G20框架,并提出优化中国国际经济金融布局的战略选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近年来研究和介绍G20的权威之作。

 


本书目录

第一章 G20产生的背景和过程
 
第一节  从G7到G20
第二节  G20同各国际组织的联系
第三节  G20的权力和决策架构及其国际地位 
第四节  中国参与G20的情况 

第二章  G20成员国的利益关系 

第一节  从国际政治框架、历史和文化角度看G20 
第二节  从国际经济和金融角度看G20成员的利益关系 
第三节  G20成员利益格局演变的可能性分析 
第四节  拓展G20框架内的多种利益共同体 

第三章  中国的G20议题策略 

第一节  探索对外倡导新议题的原则 
第二节  主动提出对我有利的议题 
第三节  积极参与对我有益的议题 
第四节  妥善应对我处于弱势的议题 

第四章  全球贸易投资规则新趋势及对中国的挑战 

第一节  全球贸易投资规则发展新趋势 
第二节  TPP谈判进展 
第三节  TPP谈判的胶着点及对成员国的挑战 
第四节  中国加入TPP谈判的得与失 
第五节  中国的选择 

第五章  优化我国国际经济金融布局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客观定位、积极参与并有所作为 
第二节  树立由内而外、内外兼修、内圣外王的理念 
第三节  妥善处理好几组关系 
第四节  超越G20拓展更多利益共同体 
第五节  重点推出有自身特色的议题 
第六节  完善国内的决策和组织支持体系 

附录一 中国对外基础设施投资战略

附录二 中日印应寻求合作和共赢

附录三 G20峰会成果文件汇编

附录四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简介

附录五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组织架构与成员名单(2014年)

后  记

 

序言

  自2008年G20领导人峰会机制诞生起,G20未来应如何发展、中国应如何深度参与G20等一系列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而这本《中国与G20—全球经济治理的高端博弈》一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本书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G20产生的背景、中国参与G20的情况、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关系,并对中国面对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这是近年来在这一领域比较少有一部研究著作,为相关研究提供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框架,运用了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具有独特的研究视角。概括起来,本书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源于实践、有所提炼

  该书作者及其团队多年在国际经济金融与外交舞台工作,具有丰富的第一线的实践经验。书中有条不紊地梳理出G20的发展脉络,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掌握G20的历史变迁并感知未来发展方向,这些务实清晰的叙述和分析能够为以后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书中提及从最初的G5,到G7、G8的盛极一时,再到G8+5的出现,最终发展到G20,由若干国家组成的非正式国家集团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全球经济治理中方兴未艾。其中,国家集团的形式(G)是恒量,而由哪些国家参与(n)以及以何种方式参与(例如需不需要以“+”的方式参与)是变量。这反映了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全球经济治理的特点。不仅G20如此,东盟“10+1”、“10+3”、区域全面伙伴关系协定(RCEP)以及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和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等等,都是不同形式的G_n模式。我们对G_n模式的复杂性和运作规律的认知程度尚处于起步阶段,该书解剖的G_n模式对我们今后处理国际经济事务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第二,视角独特、多维分析

  该书把对G20的分析纳入一个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的多维框架。文化是其中一个独特的视角。作者从西方有代表性的思维模式中寻找理解对手和破题的思路。本书强调应重视国际经济和金融关系背后的文化因素,从文化角度研究中国与G20诸成员国的博弈之道。文化圈与经济圈往往有较高的相关性,但政治、军事同盟关系却可能冲破文化圈的划分,被冲破的文化圈必然属于弱势方,而整合在一起的文化圈往往是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倍增器。文化对国际贸易有重要影响。共同文化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加强经贸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作者是在总结自己的工作实践:“通过分析各国的文化传统,可能会在复杂的对手方发现潜在的伙伴,在对手之间发现相互制约和平衡的力量,因此能够辩证、发展地看问题。”作者进一步提出“超越G20拓展更多的利益共同体”。从文化或文明角度考量G20是本书的第二大特点,也是在国际经济和金融研究领域一个大胆的开拓。

  第三,实事求是、系统梳理

  作者将G20成员之间经济金融关系的分析建立在系统的数据分析基础之上,并进一步将G20涉及到的议题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主动提出对我有利的议题,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多边发展机构增资、能源、粮食与大宗商品;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主权债务可持续性;维护全球贸易体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促进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同时加强风险防范。二是积极参与对我国有益的议题,如金融监管体系规则的国际制定。三是妥善应对我国处于弱势的议题,如竞争中性原则和气候变化融资等。这一归纳研究有助于我们系统地梳理和深入理解中国在不同议题上的国家利益并探讨应对之策。

  第四,立意高远、爱国自省

  作者认为,中国具有发达国家的某些大国特征,又处处显现发展中国家的种种特点。以此为出发点,作者提出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时应有“由内而外、内外兼修、内圣外王”的理念,强调在与其他国家博弈时要有“立意高远、见贤思齐”的眼光和胸怀。与此同时,本书的观点是比较平衡的,强调“对自己的经验多沟通、多介绍,丰富国际社会对有关重大议题的认识,提高国际规则的科学性和普适性。应避免因国力相对提高而盲目自大和得意,无端招引不必要的反感和戒备,永远保持谦虚谨慎平等待人的态度。”

  本书每一章都有让人思考的地方,从翔实的图表分析中也可以窥见作者为此书付出的艰辛。其实,我认为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了一个相对独立、超脱部门利益、客观和前瞻的智库型研究,这是未来中国所需要的。读者未必同意其中所有分析和观点,但新的思路、新的视角有利于广开言路、兼听则明,在不同观点的比较和碰撞中找到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希望作者在今后的实践和研究工作中取得更多成果。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易纲

2014年3月11日

 

后记

  大约两年以前,“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长王海明先生找到我,希望我能牵头做一个关于中国国际金融战略布局的课题研究,主要以G20为中心展开。我当时非常犹豫,主要是感到这个题目相当大,涉及的问题很多,需要掌握很多历史资料和当前的活情况,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很不容易。海明先生的热情邀约和“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的支持和信任给了我很大的激励,经过再三思考我最终把课题承接了下来。

  此前我自己在这方面的一点积累主要是在国际金融组织这一领域多年的工作和政策研究经验,特别是2008年至2010年,我曾参加与G20峰会和财长央行行长会有关的一系列具体而重要的工作,还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了G20下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工作组和全球流动性工作组。尽管如此,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样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仍然很不够。同时,我目前负责金融研究所的工作,这一工作对我的要求有别于具体职能部门。我应当从一个相对超脱、独立、客观和前瞻的视角开展研究,要更加实事求是,尽量避免把最终报告变成一个对现有政策的本位解读或辩护,要努力反思、自省、开辟新的思路。

  为此我邀请了国内直接从事G20工作的专家郭军先生、北京大学査道炯教授和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黄薇加盟。我对全书的整体设计,包括结构、方法、主要观点、结论和总撰负责。郭军先生负责撰写第一章。査教授负责本书第二章的牵头和汇集并执笔一、三部分。黄薇研究员负责第三章的牵头和汇集,执笔其中的大宗商品、能源与粮食,竞争中性原则等题目。此外郭军先生对第五章第三节做了主要贡献。

  我还邀请国内从事G20和相关专业工作的朋友以个人专家身份参加课题组。人民银行的郭凯博士参与写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部分,财政部的龚俸先生和鲁劲先生参与写作多边发展机构增资和主权债务可持续性部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熊爱宗博士、田慧芳博士和李春顶博士参与写作第三章由黄薇研究员负责执笔的部分内容。一位匿名专家对第一章作了重要贡献,国内负责G20事务的专家提供了宝贵的咨询意见。

  作为本课题组的基本支持团队,人民银行研究局莫万贵博士、周晴博士和曾辉博士承担了课题组织和后勤支持工作,特别是周晴博士对第五章的观点进行了初期的整理。研究局姜晶晶博士参与了第三章气候变化融资的写作,袁佳博士和张薇薇博士参与了第三章有关全球贸易体系专题和第四章的写作,姚斌博士参与了第三章国际资本流动专题的写作,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李良松博士参与了第二章有关G20成员国之间经济金融联系的写作,人民银行驻法兰克福代表处交易室曹莉女士参与了第三章有关金融监管的写作。我在人民银行的朋友和同事提供了很多素材和资料,如人民银行驻法兰克福代表处王信首席代表、驻非洲代表处高鼎新首席代表、驻泛美开发银行项目官员徐建军先生以及反洗钱局查宏处长等。人民银行国际司刘文中副处长承担了翻译任务。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书中有关问题的讨论,我将自己已经公开发表的两篇论文放在附录中,一篇讨论我国对外基础设施投资战略,另一篇阐述我个人对未来中国、日本和印度三国关系的看法,供读者批评参考。其中第二篇是基于文化角度对国际政治关系进行分析的初步尝试,我在本书第二章分析G20成员国的利益关系时引入了文化视角。

  在报告总撰阶段,我带领周晴、李良松、袁佳和熊爱宗四人在人民银行张家口中心支行进行封闭写作,得到了人民银行河北省石家庄中心支行李晶玲处长等人的大力支持。

  在课题立项和最终评审阶段,人民银行易纲副行长和国际司何建雄司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执行董事张涛、国家发改委外事司林大建司长、国务院研究室国际司沈晓晖司长、财政部国际司陈诗新副司长、商务部国际司孙元江副司长、国家开发银行袁力副行长、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何帆副所长以及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丁志杰院长等都提出了宝贵的评论和建议。尽管与上述很多具有官方、半官方背景的专家进行了大量交流,读者应将本书的分析、观点和结论视为学术性的研究,属独立智库观点,最终由我个人及其团队负责。

  研究报告在CF40官网发表后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希望我们将该研究报告整理出版。根据国际形势的最新发展,我们在本书中增加了第四章,对以TTP、TTIP、和TISA等为代表的全球贸易和投资规则新趋势及其对中国的潜在影响进行了分析。

  曾辉博士和周晴博士承担了出版发行方面的组织和联络工作,中国经济出版社的乔卫兵副总编辑、杨元丽编辑和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的马冬冬女士为本书的编辑和出版发行付出了大量心血。上面所述未必穷尽每位参与者对本书的贡献,在此一并感谢。

  国内对以G20为重点的全球治理问题的研究刚刚起步,在过去两年间国际经济金融领域不断发生着深刻的调整和变化,未来对G20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也要不断深化。本书只是一个尝试,尽管主观上做出种种努力,但毕竟水平有限,对很多问题的研究仍不够深入,书中肯定有诸多不完备乃至错误的地方,还请读者批评指正。

  我真诚希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通过共同探讨和多方交流,使研究更为深入,成果更为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