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论坛
动态
招聘
信息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 作 者 : 阎庆民 李建华 著
未收藏
作者简介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影子银行业务(以下简称“影子银行”)开始成为国内外金融界关注的焦点。而在特定环境、特定时期出现的中国影子银行,与西方国家影子银行又存在较大区别,目前也在国内引起了广泛讨论。各方对中国影子银行的界定众说纷纭,对其规模也有不同版本的预测,更有观点认为影子银行是潜藏在中国经济背后的巨大风险。不可否认,影子银行如果运作不规范、管理不到位确实蕴藏着风险,但也应当看到,它是客观条件下金融创新的产物,在拓宽投融资渠道、提升金融效率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内容简介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

阎庆民 李建华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年4月出版

本书作者:

  阎庆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员会党委委员、副主席,研究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常务理事、学术委员,经济学博士、管理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曾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李建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员会非银部主任,经济学博士,先后于国家体改委、招商银行总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中央金融工委、陕西银监局任职。曾任陕西省人大常委、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

 

内容简介:

  “影子银行”是在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最受人关注的金融学概念之一,本书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首先,在对影子银行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影子银行进行了重点分析,区分了广义的影子银行和狭义的影子银行,提出了狭义影子银行的认定标准。随后结合该认定标准,对我国目前的类银行机构与业务是否属于影子银行进行了分析和判断。在此基础上,本书重点研究了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以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最后,借鉴国际上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现状,提出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框架和政策建议。
 

权威推荐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一书最大的贡献在于给出了中国影子银行的标准定义和规范的统计方法,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数据和良好的研究基础。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谢平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一书,以客观的态度、发展的视角,对影子银行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狭义影子银行的认定步骤,对当前主要的金融资管业务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完善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陈雨露

本书目录

第一章  影子银行基础理论

一、影子银行概述
二、影子银行的表现及分类
三、影子银行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动因
四、世界主要国家影子银行的比较
五、为什么要对影子银行加以监管

第二章  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与产生原因

一、中国影子银行的定义
二、中国广义影子银行体系分析
三、中国广义影子银行发展的动因、作用及影响

第三章  “三会”监管的金融机构及其业务研究

一、银行理财业务
二、信托理财业务
三、证券理财业务
四、基金理财业务
五、保险理财业务
六、金融公司业务
七、小结

第四章  各部委和地方政府监管的类金融机构及其业务研究

一、典当公司
二、担保公司
三、融资租赁公司
四、私募股权公司
五、小额贷款公司
六、金融资产交易所
七、小结

第五章  当前不受监管的机构和金融市场上的新型业务

一、当前不受监管的机构
二、金融市场上的新型业务

第六章  中国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影响

一、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分析
二、中国影子银行对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影响
三、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四、中国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五、广义影子银行的计量分析

第七章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政策建议

一、影子银行的国际监管
二、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思路、范围与原则
三、各类机构和业务的监管导向与框架
四、各类机构和业务的具体监管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序言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影子银行业务(以下简称“影子银行”)开始成为国内外金融界关注的焦点。而在特定环境、特定时期出现的中国影子银行,与西方国家影子银行又存在较大区别,目前也在国内引起了广泛讨论。各方对中国影子银行的界定众说纷纭,对其规模也有不同版本的预测,更有观点认为影子银行是潜藏在中国经济背后的巨大风险。不可否认,影子银行如果运作不规范、管理不到位确实蕴藏着风险,但也应当看到,它是客观条件下金融创新的产物,在拓宽投融资渠道、提升金融效率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经济周期下行、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兴起等一系列挑战,需要我们以改革创新的眼光看待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为此,我们应当客观地、以发展视角看待影子银行,不应否认其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如果一味强调、夸大影子银行的风险,就容易一叶障目,甚至阻碍金融创新和发展。同时,也不能回避影子银行可能累积的潜在风险,而应从改革的视角出发,采取疏堵结合、分类监管的方式对影子银行予以规范,防范和减轻不规范的影子银行可能对中国金融乃至经济体系产生的风险冲击。

  庆民等同志所著的《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一书,正是以这样一种客观的态度,在对影子银行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

  本书通过对影子银行基础理论的梳理,将影子银行界定为中性的概念,并结合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的现状,客观界定影子银行范围,区分了广义的影子银行和狭义的影子银行,认为狭义的影子银行才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风险,需要密切监管,加强风险防范,并进一步提出了狭义的影子银行的定义认定步骤,此乃本书的贡献和亮点之一。

  在此基础上,该书对近年我国不断扩大的影子银行规模尝试进行量化分析,对目前中国的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业务是否属于狭义的影子银行逐一进行甄别,特别是对当前主要的金融资管业务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可谓本书的第二大亮点。

  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在深入研究全球金融稳定理事会有关影子银行监管政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影子银行的特殊性,本书提出了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的监管政策和完善法律框架建议,这是本书的又一大贡献与亮点。

  本书在对中国影子银行现状、产生原因、监管情况以及对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影响进行详尽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监管政策建议。通过比较分析,本书认为影子银行在欧美发达国家多表现为资产证券化及回购等(在全球20个主要国家和地区以及欧元区中,欧美日影子银行占比由2005年的91%回落至2011年的87%),在我国大多数本质上仍然是信贷和类贷款业务,而这些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业务已被纳入监管之列,不属于狭义的影子银行。

  从“大金融”理论看,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影子银行等规模较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各类金融产品都应纳入监管范畴。在经历了2007年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新趋势是宏观审慎监管改革,动态均衡地对整个金融体系实施“全口径监管”。这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上:一是在“时间维度”上减缓顺周期性,采取的措施包括设置逆周期资本要求、改革现行会计准则(mark to market)等;二是在“空间维度”上监管覆盖更为广泛的金融领域,尤其是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经历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后,美国加大了金融监管改革力度,并于2010年通过《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核心内容包括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强化应对系统性风险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填补监管漏洞,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实施“沃尔克法则”,明确银行不得直接或以自有资金从事对冲基金等高风险投机交易。

  金融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由于我国经济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金融抑制推动了我国影子银行的扩张,这要求我们通过积极创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方式,协调金融业内部结构来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金融服务,而影子银行在其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影子银行与传统金融业务交织增大了风险传染的可能性也需予以关注。本书结合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分类监管以及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相结合等监管政策,以发挥影子银行的正面积极作用,有效管控影子银行的规模和风险。

  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我们对包括影子银行在内的金融创新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发展中。从本质上看,影子银行即是绕过金融监管政策制度,通过迎合市场需求、追求利润最大化应运而生的,其对传统金融体系和市场的冲击不容小觑。有担忧,才有防范风险的动力;有信心,才有继续前行的勇气。过去三十多年,我国金融业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我们更要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鼓励金融创新;同时要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完善监管协调机制。通过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反复印证、相互补充,规范影子银行的发展,保障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陈雨露

2014年3月12日


 
后记

  对中国的影子银行进行研究是一项艰巨而沉重的工作。当前,各方对影子银行的讨论非常热烈,部分媒体对影子银行的报道和渲染近乎将其“妖魔化”,政府部门也对影子银行问题高度关注。究竟应如何认定影子银行,影子银行对传统金融体系有什么影响,需要通过系统的研究来解答。基于此,2012年以来,课题组承担了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的内部课题——《我国影子银行的认定与监管政策》,对我国影子银行业务及其监管等问题的研究进行了一些尝试。

  本书是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课题结项报告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是课题组成员和课题所有参与单位共同智慧的结晶。感谢银监会闵路浩、张霄岭、廖媛媛、叶凌风、张海阳、杨硕,人民大学刘元春、于泽、陈忠阳,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董裕平、周莉萍、全先银,百瑞信托罗靖、高志杰,中投信托刘屹、袁路,新华信托张立文,中诚信托王玉国,重庆信托钟杰,他们为本书的完成付出了辛勤劳动,尤其感谢百瑞信托博士后工作站为本书统稿所做的大量工作。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对于课题的评审、结项验收等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并且对于本书的及时出版做了很多工作,在此对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长王海明及编辑部廉薇、马冬冬表示感谢。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组织的课题评审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巡视员方星海、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魏加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袁力、中金公司研究部总经理毛军华、浦发银行战略发展部总经理李麟、高华证券公司研究总监马宁、中国光大银行战略管理部总经理夏令武等对课题报告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建议,使本书更趋完整和完善,值此书出版之际,也向各位同仁表示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