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论坛
动态
招聘
信息
互联网+银行变革与监管 作 者 : 阎庆民 杨爽 著
未收藏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互联网+银行变革与监管

阎庆民 杨爽著

作者简介

阎庆民

  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常务理事、学术委员、成员,长期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工作,参与实施了工行、中行、建行等国有银行股改上市和监管工作,曾任中国银监会副主席,2014年年底调任天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在《金融研究》《改革》《管理世界》《财经科学》《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现代法学》《金融时报》等国家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学术专著4部,主编或参编著作6部。

杨爽

  中国银监会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监管部副主任,曾任《金融时报》首席记者、要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银行监管二司处长。

 

推荐语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仅推动了金融业的变革与转型,也对银行业监管提出了挑战。在制定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时,公平性是基本出发点,需要加强监管协调。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潘功胜

《互联网+ 银行变革与监管》一书对国内案例进行了充分调研,总结非常全面。从书中可以看出,这两年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研究,不再只是摸索,而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于互联网金融,一定要把握监管的“度”,只要不是明显的市场失灵,都可以交给市场解决。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谢平

《互联网+ 银行变革与监管》一书从机制、技术、监管目标、风险和手段五个方面构建了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框架(STORM框架),具有非常好的独创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如果我们不能成功跨越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那么互联网金融将很难成为一个承载重大社会意义的全新模式。因此,互联网金融监管,既是对互联网金融从业者的监督,也是对互联网金融生态建设的推动。

——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行长 曹彤

 

目录

第一章 互联网时代金融服务的新格局和新趋势
 
第一节 金融服务与互联网
 

一、金融服务的发展历程 
二、互联网发展历程 
三、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金融服务的发展

一、国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状况
二、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格局
三、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章 银行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变革和趋势

第一节 现代银行业变革历程及互联网技术应用
 
一、现代银行业的兴起
二、现代银行业功能地位的提升
三、银行业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四、置身于互联网时代的银行业 

第二节 银行业借助互联网业务创新的主要业态 

一、线上融资模式 
二、电商平台模式 
三、移动金融模式 
四、社交金融模式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银行业变革未来趋势
 
一、银行发展的全新阶段——互联网银行 
二、银行业的“基因变革”——直销银行 
三、互联网时代的全新概念——“智慧银行” 
四、未来银行基础建设的重点

第三章 互联网环境下银行业风险控制求解

第一节 银行业传统风险新特征

一、信用风险新特征
二、流动性风险新特征
三、操作风险新特征
四、市场风险新特征
五、声誉风险新特征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衍生出的全新风险形态

一、网络欺诈风险
二、信息泄露风险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银行业的风险考量和控制

一、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类别及分析
二、流动性风险管理常用技术方法
三、市场风险管理常用技术方法
四、操作风险管理常用技术方法
五、声誉风险管理常用技术和方法

第四章 互联网时代国际银行业实践与监管

第一节 银行变革与监管的博弈

一、金融监管理论及发展演进
二、互联网时代金融监管理论发展趋势及框架选择 

第二节 国际银行业典型案例及监管启示

一、互联网时代国外银行业成功与失败的典型案例 
二、互联网时代国外银行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 
三、典型案例对银行监管的启示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国外银行业监管

一、美国
二、欧洲
三、日本

第五章 构建适合我国银行业特点的“STORM”监管体系

第一节 “STORM”框架概述

一、现实背景和整体思路 
二、必要性和出发点 
三、框架结构和内容
 
第二节 监管机制(SYSTEM )

一、内部治理要求
二、业务管理规范
三、风险监测机制
四、持续监管方式
五、外部配套环境

第二节 技术要求(TECHNOLOGY)

一、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可靠性与连续性22
三、运营与管理能力

第三节 监管目标(OBJECT)

一、维护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
二、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
三、促进银行业的公平有效竞争

第四节 风险监管(RISK)

一、互联网时代银行业风险监管应关注的全新内容 
二、互联网环境下银行风险监管的特殊性
三、互联网环境下银行风险监管的难点和问题 
四、互联网环境下银行风险监管的原则与任务 

第五节 监管措施(MEASURE )

一、完善制度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二、改进监管方式,指导规范发展
三、注重行为监管,增强内生动力

结束语

一、互联网时代金融实践发展,对监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深刻剖析行业变革,不断丰富银行业监管体系的内涵外延
三、研究取得的理论突破和实践贡献

后记

 

序言

  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并从九个方面全面阐释了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我国当前经济的本质特征和运行规律,对指导银行业监管工作有着重要意义。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经济的新常态必将催生金融的新常态。随着贷款增速放缓、存贷利差收窄、融资方式转变等趋势的持续呈现,商业银行传统业务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跑马圈地”外延式扩张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我国银行业需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主动把握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带来的市场机遇,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是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也为金融服务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尤其随着互联网在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的全面渗透,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非金融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结算、中介服务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这类新型业态积极尝试利用非结构化数据改进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手段,在成本控制、客户体验、普惠金融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活力,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也为金融业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驱动力。

  互联网与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还为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提供了战略契机。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将金融创新作为延伸服务领域、拓展市场份额、增强风险防控的重要抓手,实现传统业务和渠道的升级改造。近年来的实践也表明,国内商业银行依托互联网,对商业模式、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产品服务等进行的一系列创新,有效提升了新常态下银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机遇和挑战总是相伴相生。商业银行互联网创新业务运行环境相对复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业务体系运作的基础条件,衍生出更为特殊的风险属性,对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跨行业、跨机构、跨地域的业务特征明显,增加了监管协调的难度;其次,具有多样复杂的业态形式,涉众性、关联性较强,风险传染性、突发性加剧;最后,产品呈现出移动化、虚拟化、数据化的特点,对传统监管手段的有效性提出较大挑战。与此同时,互联网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也无法完全解决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外部性等问题。为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仍然要以外部监管为依托,对各类“市场失效”予以及时矫正。为解决新常态下的新问题,从根本上化解新旧矛盾交织带来的压力,监管部门就要随着金融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在方法、工具、理念等方面持续创新。另外,也要注意从优化外部环境着手,坚持简政放权,尽快完善制度体系,推动配套的基础制度建设,指导我国银行业在新常态形势下稳健发展。

  庆民同志及研究团队正是顺应新的市场环境,为完善商业银行监管体系做了积极探索。这本书以辩证、开放的研究态度,系统阐释了金融服务的格局变化、银行业的发展趋势、风险防控的思路、国际监管的经验教训,并从“机制的新改变、技术门槛的新要求、监管目标的新内涵、风险监管的新内容、监管措施的新突破”等角度构建了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的监管体系,对于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都有借鉴意义。

  当前,全国各民族人民正紧密团结在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奋力攻坚克难。保证银行业体系健康运行,是实现奋斗目标的重要一环,也是监管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构建有效的监管体系,需要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希望更多的同志在这一领域积极进取,取得更大的突破和更好的成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尚福林

2015年6月

 

后记

  我们这代人是幸运的,能够有机会投身于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变革中。用时髦的网络语言讲,我们这代人站在时代的“风口”上。这本书的监管框架以“STORM”命名,也有借喻“风暴”之意。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过去,大家习惯于银行业是“风吹来的方向”,感受信贷资金“忽如一夜春风来”,浇灌出实体经济“千树万树梨花开”。而现在,银行业却处于“风暴”中心,经受着利率市场化、跨业竞争、资金脱媒等“八面来风”的冲击洗礼。挑战与机遇总是相伴而生,经济新常态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严峻考验,也为转型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契机。能否把握住这个历史机遇,关键在于深化机制改革,建立适配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服务模式。

  作为从业多年的金融监管者,我们经历过银行业多次重大变革,深刻体会到技术进步是推动金融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当代最重要的科技创新,我们认为互联网能为银行业转型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空间。它将不仅仅是技术手段,还会为金融领域的改革发展引入新的驱动力、生产力和创造力。这几年国内银行业的实践也表明,借助互联网开展的产品和模式探索,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增强了业务创新能力,推进了经营机制改革。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商业银行,积极调整发展战略、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充分利用互联网完善服务功能,开拓业务增长点。

  笙磬合音,相辅相承。正确处理创新与监管的关系,对于发展和转型之中的中国金融市场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是市场发展的内在需要,但无法解决市场机制的固有缺陷。构建高效的金融体系,完善的监管体系不可或缺。在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明确提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作为新生事物,商业银行互联网创新业务应有政策助力,更要有约束规范。因此,客观评估相关的业态创新和行业变革,科学建设与之适应的监管框架,对于推动我国银行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便是在此领域所进行的探索研究,希望能够对各位读者有所帮助。不足之处,也请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无论是业态发展,还是监管探索,抑或学术研究,都永无止境。可以预见,互联网环境下的银行业运行将愈加纷繁复杂,金融风险属性会更为特殊多元。研究解决伴随创新出现的各类问题,对监管者而言是严峻持续的考验,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更多的同志能够敢于探索、勤于钻研,为打造新金融,适应新常态,营造新环境,服务新经济,做出新的贡献。

  特别要说明的是,本书是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课题结项报告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前后研究一年有余,并经数轮的讨论修改,综合吸收了来自监管机构、商业银行和互联网企业的大量建议,是课题组成员共同智慧的结晶。在此,衷心感谢银监会杨丽平、黎涛、鲁森、宋永明、王晓腾,以及中国银行孙中东、董宗林、钟向群,交通银行侯维栋、陈必均、李庆、刘力,招商银行邱国波、王波、郭冰、辛琪,阿里巴巴集团胡晓明、程立、陈迪新等,他们为本书的完成付出了辛勤劳动,尤其要感谢银监会高民为本书统稿所做的大量工作。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长王海明为课题的评审组织做了很多工作,在评审时,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时任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建华、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袁力、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行长曹彤、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局长廖岷、德意志银行行长高峰、蚂蚁金融服务集团副总裁俞胜法、上海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郑杨、时任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长张健华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建议,使本书更趋完善。值此书出版之际,也向各位同仁表示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