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EN
首页
论坛
动态
招聘
信息
“一带一路”金融大战略 作 者 : 陈元 钱颖一 主编
未收藏
内容简介

  

“一带一路”金融大战略

陈元 钱颖一 主编

中信出版社 2016年3月

内容简介

  “一带一路”是大战略、大智慧、大工程。“一带一路”建设所倡导的是实现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互联互通,其中资金融通将发挥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因而,“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经贸投资的国际战略,更是金融发展的国际战略,甚至可以说,这就是金融的“一带一路”。

  本书从金融战略的角度梳理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金融支持的角色、金融机构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布局与金融发展策略,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内金融体系在支持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同时阐述了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等相关重要问题。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作为国内领先的专业智库,于2015年9月30日至10月23日开展了“一带一路+环球访问计划”的首期访问,出访美国、英国、巴基斯坦、阿联酋、印度、新加坡六国,与当地的政府官员、金融机构高管与经济学家开展了30多场座谈,本书也收录了此次环球访问的部分成果。

  希望本书能有助于读者对“一带一路”金融大战略有更深入的理解。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一带一路”战略与金融支持

应建立“一带一路”战略的经济学框架
“一带一路”战略与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一带一路”区域合作与中国的对外开放
中国经济“走出去”的创新路径与推进策略
“一带一路”战略与“大国金融”意识

第二章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对外投资

正视中国海外投资面临的困难
一带一路与多渠道资本输出
“一带一路”战略成功实施的理念与策略
中国的“马歇尔计划”——探讨中国对外基础设施投资战略
构建“一带一路”,引领全球投资新趋势
海外投资的方向与战术
“一带一路”沿线经济金融环境评估及其对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影响

第三章  “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金融机构布局

亚投行为共赢而生
发挥丝路基金作用,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发挥开发性金融优势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保险业海外投资可尝试“抱团取暖”
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 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发挥建设银行优势,助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银行发展的新机遇
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
“一带一路”的多赢性质与多元投融资机制创新(PPP)

第四章  “一带一路”战略中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一带一路”战略下人民币海外循环机制研究
依托“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一带一路”建设的市场化融资机制研究
发展NDF市场 管理“一带一路”汇率风险
从“一带一路”战略看香港发展亚洲人民币债券市场

第五章  “一带一路”战略的国内布局

新疆金融业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发展的构想与路径
金融支持福建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构想
金融支持广西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投资的策略
深化国家“辐射中心”战略新认识  推进金融“一心两区”新格局建设
上海金融业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方略
天津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设想

第六章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风险及应对

如何应对“一带一路”的投资风险?
直面“一带一路”潜在风险
对“一带一路”战略的三点疑虑
警惕“一带一路”战略可能面临的风险
“一带一路”的战略风险和战术重构

第七章  区别不同国家特点 有针对性推进“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沿线、周边国家分类及走访国家态度综述
巴基斯坦具备成为“一带一路”突破口的有利条件
印度改革“小步慢跑” 实用主义心态凸显
充分发挥新加坡积极性 助力“一带一路”落地东盟

 

封底推荐语

  目前我们对“一带一路”的政治学分析比较多,经济学分析比较少,因此,建立一整套的经济学和金融分析框架很有必要。

谢平 中国内容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

  “一带一路”战略既是经贸投资的国际战略,更是金融发展的国际战略,甚至可以说,这就是金融的“一带一路”。

刘尚希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亚洲地区并不缺乏资金,缺少的只是融资机制。中方倡导建立亚投行,目的是为了尽可能满足亚洲地区基础设施融资需求巨大的客观需要,中国将通过承担更多的责任,来促进亚洲地区的合作和多赢之举。

金立群 亚投行行长

  “一带一路”建设所倡导的是实现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互联互通。其中,资金融通将发挥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金琦 丝路基金董事长

  未来一个时期,“一带一路”建设将秉承“共商、共享、共建”的理念,积极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包括我国在内的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巨大发展机会。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应从战略高度重视,牢牢抓住这一重大机遇。

连平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银行业当前有机会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性历史机遇,加快在“一带一路”区域的国际化战略,推动构建“人民币区”,助推国家建设金融大动脉和“一带一路”愿景落地。

巴曙松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引言

  自2008世界金融危机之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陷入经济增长的低潮。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为了抗击衰退,推出量化宽松措施。伴随着美国经济的逐渐复苏,美联储于2015年末开始加息,力图实现货币政策的正常化。但是,欧元区依然深陷增长泥沼,不得不接过美国量化宽松的接力棒。日本“三支箭”的结构改革也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发达国家如此,本世纪初一向被视为世界经济增长动力的新兴市场国家也是如此。各国各有各的问题,美联储加息和美元走强又使这些国家和地区不得不面对资本流出的风险,进一步加剧了政策应对的难度。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步履蹒跚,这一窘境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形容为“新平庸”。

  中国也不例外。在经历了危机之后的短暂高增长后,中国经济逐步下行,传统的依靠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已经逐渐走向穷途末路,地方政府赖以支撑其基建投资的地方平台融资模式也受到极大的限制。2015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更是“破七”,创二十五年新低,经济探底过程至今仍难言结束。中国在过去二十年间一直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如今中国经济增速的下行似乎使得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更加黯淡。

  世界经济的“新平庸”和中国经济的“新常态”都在呼唤新的增长动力。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28日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标志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正式出台。在这项倡议下,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贸易畅通以及资金融通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无论哪项内容的开展与推进,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首先,应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建立一个经济学框架。“一带一路”应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单个项目的简单加总。对于项目的经济收益、战略收益、外交收益,都应该通盘考虑。对于国家的外汇储备的使用、各种补贴政策, 也应在一个清晰的框架下合理使用,最大限度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其次,“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离不开中方的对外投资。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中方在事前就要正视可能遇到的困难。海外基础设施投资对资金的渴求非常巨大,但由于项目周期长,风险也相应在上升。在现有背景下,要最大限度实行市场化运作,建立正向激励和约束机制,政府和私人部门的权责划分、利润分配机制需要科学设计,严格遵守,防范道德风险。事实证明,国家战略也需要市场化运作。只有在对外投资中坚持市场化运作,才能避免“一哄而上”,运动式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投资者也要树立风险自担的市场意识,不能指望赚钱归自己、亏钱由政府兜底。

  再次,“一带一路”倡议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难得契机,倡议的推进也离不开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的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为人民币流出创造了条件。《愿景与行动》在贸易畅通方面提出要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在对外投资方面提出要加快中国投资便利化进程,这些都为人民币向海外输出创造了条件。从国际经验看,美国、日本等国都曾经通过持续加大对外投资,向世界各国提供本国货币流动性,加速了本国货币国际化的进程,而本国币值的稳定和经济状况的改善又促进了资本输出。“一带一路”涉及的项目具有跨国特性,而债券市场一旦具有开放性,就可以对“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多方面支持:既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融资支持,又可以降低项目融资成本,还可以增强我国对规则的制定权和战略主动性。“一带一路”倡议涉及65个国家及地区,其中很多会成为中国的经贸伙伴,其货币可能不全是可兑换货币,有可能外汇管制比较严,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够。对于这些风险,一个可考虑的选择是在中国内地建立一个对方货币的离岸无本金交割外汇市场,给企业提供一个市场化的风险管理工具。而在市场建立之前,需要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金融风险意识,控制和管理好货币敞口风险。

  最后,在“一带一路”的实践过程中要防范好投融资风险。作为资金提供者,我国可能面临资金无法收回的风险。我们应当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政策协调,尤其要注意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积极参加相关机制的国际协调与合作。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受到国际视野、对国际法律的认知、国际人才储备薄弱的影响,对国际经营的风险缺乏足够的理解,在国际投资过程中也缺乏足够的保险机制。“一带一路”过程中还存在法律风险。中国和带路沿线国的利益不会完全相同,因此,中方企业在项目落地国的投资面临准入限制风险。即便是那些没有明确法律限制外资比例的国家,其政府也往往持有对合资企业重大决策的否决权,这将大大限制中方在境外合资企业的自主权。此外,大量的国际经验表明,获得投资的东道国未必对投资来源国感恩戴德,反而可能加剧对来源国的疑虑与抵制。出钱未必能办好事,这是中方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了加深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更好地了解带路沿线及相关国家对倡议的态度,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于2015年10月举办了首期“CF40一带一路+全球访问”,出访美国、英国、阿联酋、巴基斯坦、印度和新加坡六国,与当地的政府官员、研究机构的学者以及金融机构高管探讨“一带一路”的前景与风险。

  美国持观望态度,对“一带一路”的性质比较困惑。基础设施投资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美国关注中方企业在此过程中财务状况的可持续性如何、投资能不能收回来。英国和阿联酋态度相对积极。近来中英关系持续升温,伦敦积极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英国的相关机构对“一带一路”倡议比较感兴趣。当然,英国本身不是“一带一路”直接的受益国家,英方专家认为中英机构可以合作,因为英国机构在殖民地国家、新兴市场国家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可以与中方分享。阿联酋的主权财富投资基金的高管也持开放态度,表达了对“一带一路”项目融资的参与意愿。

  中方在巴投资有良好的政治基础。巴基斯坦近年来经济形势没有大起大落,与中国的经贸往来在加深,自身也有较强的发展意愿,适合与中国进行战略对接,具备成为“一带一路”倡突破口的有利条件。但是,中巴合作中的风险因素也不容忽视。巴基斯坦的地缘政治风险和国内的政治局势将给中企的安全带来考验,巴基斯坦复杂的税制也让落地中企头疼不已。

  印度市场规模大,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投资空间也大。对于“一带一路”,印度有参与的需求和意愿,实用主义心态突出,但不乐于接受中方的概念。印度对于“一带一路”这样的倡议能做到不反对、有选择地参与,对中国而言就已经是很好的结果了。

  东盟国家资源丰富,但缺乏建设资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严重的“赤字”。“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助于盘活东盟,撬动其资源。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契合东盟改造基础设施的需求,给了新加坡发达的金融业和丰富的项目融资经验以用武之地。如果中新双方能携起手来,充分利用新加坡在东盟的优势,助力“一带一路”的推行,很有可能实现中新的共赢。

  各国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和理解不尽相同,“一带一路”倡议应从各国特点出发而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中方应区别不同国家特点 ,有针对性推进“一带一路”倡议。